林志忆生产一个需上千道工序,工人只剩20+,这项老北京技艺未来何在?-北京晚报

林志忆生产一个需上千道工序,工人只剩20+,这项老北京技艺未来何在?-北京晚报

林志忆今年东城的“非遗闹元宵”有意思,
还能现场学做宫灯!

天安门广场上的宫灯 TAKEFOTO 供图
在宫灯学习现场给予指导的是老翟,老翟全名翟玉良,是北京美术红灯厂已经退休了的老员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宫灯的传承人。从1975年被分配到北京美术红灯厂,翟玉良就与宫灯结下不解之缘。
一盏普通的北京宫灯,不但凝结了千年的历史沉淀,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时光的流逝,宫灯从大众的视线中渐渐淡出,但其所蕴含的传统工艺之美依旧熠熠生辉。

位于前门的文盛斋老门脸儿
文盛斋传下宫灯技艺
在历史上,北京的文盛斋有两个,都有较大的名气,但双方从事的行业却并不相同。一个是原址在前门外廊房头条的文盛斋,大约开业于清朝嘉庆年间,以经营各类彩灯而著名,后来迁到东琉璃厂。另一个是清朝咸丰年间开业的乐器琴行,位于厂甸小沙土园北口西侧,后来迁到安定门大街,这就是文盛斋琴行。
文盛斋所在的廊房头条也是有来历的。金庸先生的家族前辈查慎行著于清代的《人海记》提到,明代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之初,曾在城门口和钟鼓楼等处建造店铺房屋,招商经营,统称为“廊房”。前门外的廊房头条等胡同名称就是那时的遗留,堪称是北京最早的招商区。廊房胡同从北往南有头、二、三条。据《旧京琐记》载:“灯市旧集于东、西四牌楼,后始移廊房头条。”因此,昔日廊房头条有灯街之称,在这里有文盛斋、华美斋、秀珍斋等二十来家灯笼铺。
文盛斋的具体创建年代,据载是清嘉庆年间,其灯彩驰名京华。品种有宫灯、纱灯、花灯、壁灯、会灯、年灯、玩具灯等,并经营苏杭雅扇、手绘壁画等业务。其宫灯古色古香,一般用硬木做出框架,有四角和六角形等,可拆卸和折叠,在灯的每个角上都缀有丝穗,底下有一根独穗,灯框架之间嵌以玻璃,玻璃内画有彩色漆画。
宋朝欧阳修则有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盏六方云盒子母宫灯工序繁杂,木料为红木,需要一个技工花费三个月的时间。 王海欣 摄
一盏宫灯工序上百
从工艺角度讲,宫灯的主要工序有木活、画片、流苏。木活包括锼活儿,用锼弓子锼花牙子图案,包括磨工,然后是上漆皮儿,然后喷漆。“其中木活是最重要的,宫灯主要靠木活支撑起来,你看这只小小的六方宫灯,它有120多块木头,瞅着不起眼,但很繁琐,千变万化,工序要100多道,而那个有1个母灯6个子灯的子母灯,制作起来就更麻烦。”对于宫灯技艺,记者是个完完全全的外行,虽然事先作了些准备,但也要努力地理解老翟所说的技术上的特点。
北京宫灯的工艺包括:锼、雕、刻、镂、烫等,从木工备料、开料,到雕刻、拼接、黏合,少不了还要抛光、打蜡、上漆,再贴绢或上玻璃,最后插上龙头、挂上流苏……雕刻时以铁丝锯穿,再用刀刻,然后用铁丝磨其空隙。现在有了更先进的工具,可以协助备料、开料、切割,但雕刻之事还是要手工。

翟玉良手拿锼弓子,年轻时,他一小时能锼(镂刻)上百个窟窿。 王海欣 摄
最大的隐忧是青黄不接
其实,许多传统手工艺都和宫灯一样,面临后继无人的难题。老翟却不甘心:“这宫灯如果要真是从我们这一代失传了,我还真是不甘心,从个人来说就多尽一点力量吧,能发多大光发多大光,只要是跟传承有关系的,那我责无旁贷,尽我的最大努力把宫灯技艺传下去。现在不是讲非遗进课堂吗,有时候到学校给他们讲课去。学生问什么我就告诉他们什么,而且手把手的教他们,让他们知道这宫灯怎么做。”

翟玉良在展示如何制作宫灯木架 王海欣 摄影
值得高兴的是,在2008年,北京宫灯就被评选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相信有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重视,这项老工艺会一代代传承下去。
来源 | 北晚新视觉
编辑 | 苏越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