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忆珍贵记忆!北辰的婚礼曾经是这样的……-微北辰

林志忆珍贵记忆!北辰的婚礼曾经是这样的……-微北辰

林志忆“
五十年代一张床
六十年代一包糖
七十年代红宝书
八十年代三转一响
九十年代大讲排场
二十一世纪个性张扬”
婚姻法颁发实施
(1950年5月1日 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国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发实施。规定法定结婚年龄为男满20岁 ,女满18岁)

(1951年9月26日 宜兴埠村张文敏领到了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结婚证)

婚礼对于每个人都是特别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婚礼从简朴到奢华,从单一到多元。在北辰,每个年代的婚礼都有独特的印记。今天,请跟随《北辰故事》第十九期,看看那些年代里北辰的婚礼是什么样的~

(1961年4月7日 王春普(大杨庄人)与李俊芳结婚照,当时新娘大都梳着这样的大辫子)

(1970年12月26日 安光村青年李庆新应征入伍)

(1972年 安光村青年李庆新以一辆飞鸽牌自行车牵线,与青年赵玉英确立婚姻关系)
70年代未至90年代初,北辰区婚嫁习俗仍沿袭经改良的传统习俗。区中部、西部、东部镇村婚俗有别,但大同小异。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虽择偶定亲、送彩礼、过嫁妆、过门迎娶等婚俗依旧,但衍生了新潮婚礼、新婚姻观念。
结婚典礼

(安光村李兆芬姐弟参加小姨婚礼)
解放后,新式婚俗在青年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中流行。1975年元旦,青光村为10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是为北辰之最。1979年,区内新婚典礼、婚宴多在家中举行。80年代,一些青年响应政府号召,移风易俗婚事简办。

(1981年 南仓大队移风易俗委员会开会研究红白喜事新事新办)
1981年12月17日,南仓村移风易俗委员会为该村3对新人主持婚礼,中共北郊区委副书记李恒泰证婚,区领导赠纪念品并送新人赴京旅游。

(1981年12月 南仓大队移风易俗委员会为3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照片故事
90年代前,北辰区只有几架照相机,其中区委宣传部1架、文化馆1架。那时候要照相得请摄影师或照相馆的师傅。为办北辰史展,为寻找老照片,杨光祥先后找了历任区委报道员,结果都不能尽如人意。尤其可惜的是文化馆的董满意老师,作为专职摄影师不幸早逝,他保存的成百上千张照片也散失殆尽。

杨光祥 原北辰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杨光祥回忆说:“2009年9月30日,经过艰难的请示批准,我得以进入文化馆仓库。在一个残破的柜子里,发现有不少在橱窗展示过的老照片,多数没有说明文字。我只好分门别类,就有限的线索请知情人核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这张:这是一张不知何时何地何人的集体婚礼照。”
查阅资料得知:1975年元旦,青光村为10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是为北辰之最。1982年1月6日,区工青妇为机关12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是为天津之最。

(1982年1月6日 北郊区教育局、民政局以及区工、青、妇为区属单位12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

(1982年1月6日 新娘于素萍在集体婚礼典礼上代表讲话)

(1982年1月7日 集体婚礼结束后,新人赴京旅游)
根据线索,杨光祥首先找到劳动局一位在青光村下过乡的知青科长刘东瑞,他说照片上的人一个也不认识。10月16日,杨光祥找到时任区信访办的邢书安主任,根据他的介绍,10月22日杨光祥找到在果园新村街劳动服务中心工作的杜主任,曾在民政局工作过的杜主任说大概这是南仓村的吧。
10月28日,杨光祥步行到南仓村,发现老村已经拆迁,问人后找到在蓝岸森林办公的村委会,几位村领导说这几个人就是我们南仓村的,并且告知1981年12月17日婚礼时间及每个新人的姓名。
杨光祥说:“就为核实这张照片,用去了我1个月的时间。当时我把一张12寸合影照留给了村委会,成为现在编修《南仓村志》的珍贵照片。”

1982年,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北郊区北仓大队的新婚夫妇们响应市政府的号召,种植象征美满生活的“幸福树”。

(杨长虎、赵春兰夫妇在院内种植毛白杨树苗 陈则云摄
载1982年3月19日《天津日报》)
1991年10月16日,区委老干部局为离休干部举行金婚祝贺活动,五大机关和各界群众为26对50年婚龄夫妇披挂绶带,区领导出席祝贺,少先队员献花,老干部演出文艺节目助兴。其后,陆续在重阳节前后为离退休老干部举办金婚、钻石婚(结婚60年)祝贺活动。

(1991年10月 郭武生为老伴戴红花)

(1991年10月 老红军张善奎与老伴)

(1991年10月 西堤头李子营与老伴)
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婚礼多请婚庆公司主持并在酒店举行。酒店门口贴喜字,高悬气拱门,写有“某某先生、某某女士结婚典礼”字样,典礼大厅摆放男女婚纱照片,铺红地毯。婚礼过程全程录像,后刻制光盘。区内东、西部地区个别村中有沿途拦截婚车现象,讨要喜烟、喜糖、喜钱,名日“吃喜儿”。
婚嫁用品

(70年代婚嫁用品)
1979年,婚嫁用品多为缝纫机、手表、自行车3大件。

(80年代婚嫁用品三大件)
80年代,婚嫁讲究新“三大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
90年代,男方大多要为新娘购买“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
女方娘家要给新郎买鞋和衣服作为礼物,普通人家从几百元至上千元,富裕人家要花费数千元。21世纪初,结婚除全部家电、家具外,轿车、电脑、数码照相机成为时尚。至2009年,不含婚房费用,一般家庭婚嫁费用在10万元左右,区中部高于东、西部。条件较好的家庭女儿出嫁,有陪送轿车的,有陪送房子的。高清晰度液晶彩电、双开门冰箱、环保冷暖空调器,则是部分宽裕家庭婚嫁中常备用品。
最珍贵的“陪嫁”
李淑静,1963年生,双街镇汉沟村村民。1985年, 李淑静和驻汉沟扬水站的部队战士杨银锁相恋。就在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她想到父母年岁越来越大了,哥哥、妹妹也要成家立业,以后留下年迈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李宝善(李淑静父亲的叔叔,一直未婚)一个人生活太孤独了,她决定把老爷爷作为最珍贵的“陪嫁”一起“过”了门。1998年老谷爷突发脑中风,全身瘫瘓。李淑静日夜守候在床前,给老人翻身擦背、喂水喂饭。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治疗及时、看护周到,老人病情明显好转。2000年,老爷谷脑中风复发再次住院治疗。一家5口仅靠李淑静爱人每月千元的工资维持。老爷爷看着全家拮据的生活,非要搬出去单过。李淑静坚定地对老人说:“您就是我的‘陪嫁’,走到哪里,我都要把您带到哪里”老人恢复了健康,丝毫看不出是得过两次脑中风的人。老爷爷也是逢人便说,有这么孝顺的孙女、孙女婿,自己要活过一百岁。




背来的新娘
2000年11月5日这天,是杨义江、翟雪梅结婚的喜庆日子。按传统做法,农村青年成婚,女方得向男方提出好多条件,要上十几部豪华轿车接新娘到婆家,非办它个热热闹闹的不可。这对新人却偏偏打破农村的旧习,新娘一不坐车二不坐轿,而是步行去新郎家。

杨义江、翟雪梅住在天津市北辰区青光镇青光村,双方的父亲都是党员。在婚礼的前几天,义江的父亲杨礼友和雪梅的父亲翟金栋一起商量孩子们结婚的大事,都提出不为孩子大操大办,在村里的党员中做出个榜样。两位老人把婚事简办,为孩子举行文明婚礼的想法定妥了,便分头与自家人商量,义江、雪梅一对新人也早有婚日不要车不坐轿的打算,两家人都很高兴。

11月5日这天,男女两家的大门口上都贴上了大红喜字,左邻右舍来到他们两家祝贺。上午10点多钟,新郎在家里人的陪同下一起来到新娘家,和新娘全家合拍了一张全家福留念,由新郎陪同新娘一起走回新房成婚。一路上,村里街道两旁站满了为他们庆贺的人群,为了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路上新郎又背起新娘,回到了自己的新房。事后,村里的干部群众都为他们两家喜事新办、不讲排场而赞不绝口。
——翟永祥

结婚,从古至今都是一件喜庆的事。娶媳妇时,婆家会准备上厚厚的彩礼,请求亲家将他们呵护了几十年的掌上明珠托付于自家。嫁女儿时,娘家亦会准备上丰厚的嫁妆,代表着对女儿的重视,也期盼着女儿在婆家生活富足,一生无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人改变了旧的风俗习惯,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勤俭节约。特别是婚礼的新式简办,为年轻人和家里人都减轻了负担,虽然婚礼变得简单了,但喜庆的祝福没有减少,情侣间的恩爱没有减少,家人间的亲近没有减少。
70年代至今
婚礼变化之多、变化之快,令人惊叹!
而支撑这些变化的正是
人民生活质量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进步
随着改革开放
不同年代的婚礼形式
折射出的是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开放、
文化的融合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

关于《北辰故事》:
◆林逢水曾在北辰区委宣传部工作,拍摄的照片数以万计
◆珍贵的老照片蕴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下方查看往期《北辰故事》
【时光机】地儿变了,情怀没变,带你看看老北辰人怎么休闲娱乐
?end?
编辑 | 文鹏 林逢水
图片 |林逢水
部分照片翻拍于《图照中的北辰》一书
校对 | 文鹏
审核| 云龙
点都点开了,
赞一个再走呗~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