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71【视频】今天农历三月三,听说是个大日子!-醒了就别睡

【视频】今天农历三月三,听说是个大日子!-醒了就别睡蜗客网

今天是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对于“三月三”的定义是不同的,节日的叫法和习俗自然也大相径庭。中国自古有“二月二大野爱果,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并且在民间也有传说说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在这一天,天上会开蟠桃大会等。
“三月三”起源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sì)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é,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病),为大絜”。

(祓禊)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更像是一种游戏,玩法是大家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放在流水之上,任酒杯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不然就罚酒三杯。

(兰亭集序)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是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大家饮酒赋诗。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超合金曲,成就了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唐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

如今的“三月三”

壮族:纪念“歌仙”刘三姐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

“三月三”与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学者认为,它与南方远古时期的蛇神崇拜、女娲崇拜有关,逐渐演化成青年男女互表爱意的节日,所谓“三月三,穿件青布衫。大蒜炒马兰,吃完上南山”。

畲族:重大堪比春节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夜幕降临时盲钻,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苗族:纪念先人重逢
“三月三”也是苗族人民纪念先祖的传统节日。据苗族古歌中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五位苗族祖先(姓邓、盘、李、赵、蒋)远渡重洋来到海南岛。他们在过海途中约定:到岸后,各走一方,各自为生,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相逢一次。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苗族同胞与黎家人一样,盛装欢庆节日。各家还制作五色饭,以纪念苗族先民五姓人家。苗族妇女的腊染技艺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种精美图案和花鸟的衣裙、手帕和巾帽爱之诡计。
瑶族:干巴节祭奠盘古
相传在以前,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守猎,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我看书斋。为了纪念民族英雄盘古,取名为“三月三”又名“干巴节”。

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
侗族:春暖迎花开
关于“三月三”,侗家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沈长清,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每逢农历初一,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初三清晨,姑娘们等待情郎讨取。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妆舞会。初五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
黎族:丰收爱情的狂欢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传说,上古洪水时期武尊道,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裘东耀。

当夜晚来临,山坡上、河岸边,青年男女燃起熊熊篝火,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瘦到死,跳起了古老独特的竹竿舞、银铃双刀舞、槟榔舞、打猎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

布依族:用歌唱守护劳动
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春播之后都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马”秃鬓角。后来于每年三月初三这天,带上炒包谷花作供品庶子风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

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地中。祭了地蚕,既可使它们迷糊又能封住它们的嘴巴,这样禾苗就可免遭虫害。后将三月三定为“歌会节”。
土家族:以山歌为媒的情人节
土家族的三月三是其“情人节”,也叫“女儿节”。这天,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三月三,蛇出山,阿哥阿姐钻进山,对歌对到太阳落,说话说到鸟做窝,12371缠缠绵绵缠丝线,恩恩爱爱踩山坡。

在这一天,吃地菜煮鸡蛋便是寻常百姓家最常用的一种庆祝方式,传说地菜煮鸡蛋,是为了告诉我们和大地的关系,通过地菜,我们接了地气,腰不疼,腿不疼。

“三月三”美食集合五色花米饭

五色花米饭,健胃祛湿、清肝火,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甜酒发糕

三月三上山扫墓,人们不仅要拿甜酒发糕作为供品祭祀祖先,祭拜之后自己也要食用,可沾染福气。八角花,代表吉祥如意。刚出笼的发糕香甜松软,绵实可口,趁热吃最好。粉蒸肉

桂林有些人过清明,也有些人过三月三,最具代表性的食物非粉蒸肉莫属陶然大厦,,据说, 粉蒸肉的确是桂林清明节的应景菜,做法也简单。白切鹅

“清明鹅”的说法,据古人说:开春以后,这时候的青草要比其它树木先抽芽、长叶。因此这个时候的鹅食青草以后,长得特别肥嫩,尤其是清明前后的鹅肉味道最为鲜美。艾叶粑(青团)
据说在三月三这一天吃艾草,可以驱寒避邪。这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小吃。荠菜煮鸡蛋

春天是采摘荠菜的季节。据了解,荠菜不但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以预防春瘟。竹筒饭

竹筒饭是把大米和水放到竹子的节中,密封后烤熟,做出来的米饭颜色酱黄,香气飘逸,柔韧透口,更有竹子的香味。

(贵州民歌《三月三》)
三月三的民俗,从大的来说,是增加了民族与家族的凝聚力,使人民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家族有认同感,“与有荣焉”,并且通过感受春天的美好而热爱与眷恋故土,特定的食物在心理学上也是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载体吴煜辉。从小的方面来说,无论是祭祖、踏青、文会、美食还是其他地方性的三月三民俗,都让人对这个节日产生了期待与认可,孩子盼望玩耍与吃食,大人盼望休闲和娱乐,老人盼望团圆的天伦之乐,无论节假日再忙,我们都应该问候一下自己的亲人。对于文化的影响,它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使文化不脱离日常生活,鞠婧袆更加鲜活。
- 终 -
关注我们,保持清醒。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