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瓷为什么是法国-白开水精

为什么是法国-白开水精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当初怎么想的
有不少人也问过我这个问题
想写这么一篇东西很久了
改了几次
眼看着8012要过了
那么今晚发掉吧
其实很早之前就想 以后要出国读书,尤其是高中去了一趟斯坦福暑校之后,差点直接奔美国读高中了hhhh 粑粑一直说本科在国内读比较好,那就听他的吧
刚上大学的时候觉得出国读研要有交换经历会加分哎,但现在知道其实未必。不管选择交换还是留在国内实习,申请看命,也看个人,交换只是很小很小的展现自己的一部分。
其实这个选择更多是一种直觉上的,纯感性行为。这种行为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勉强整理出支撑这个直觉的理由。
每个选择一定都会带来些什么。

有人觉得可以体验不一样的上课方式。
一个班十几二十个人,professor喜欢interactive的教学方式,启发性的让大家一起来分析,再公布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
不出意外,一开始中国学生发言的没有很多。 但习惯之后,课上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们都会多多少少提出一些观点了。
每门课上完那节课的内容都会有project或者case,让我们及时把这些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相对实际的情况之中,这是国内几乎没有的。
每次讲评case的时候会有点发现新大陆的感觉,可能因为professor是一边当教授一边当一些公司的consultant吧,他们的实战经验让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不只是教科书式的答案。
这边的每门课都有project,一学期下来保证你能短时间内迅速准备一个不错的pre。
各个国家的人都在吐槽,商学院事儿太多了。
弊也有。
不可避免,有些老师,对亚洲/中国人没有那么“友好”权梨世。
其实我们也看不惯他们,反正吐槽起来谁都听不懂对方阵营在说什么
很多国人在不同场合遇到不同程度上的“双标”,可能因为那些外国人就觉得我们不会反击吧。
我们的传统观念里,遇到事情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不要太计较”,“吃点亏不要紧”,但在一些外国人眼里,这是我们软弱的表现,所以他们“看不起”或者“欺负”我们。
遇到很多无力吐槽的事情后,我的态度开始大转变。
不管是他们的观念里认为阿泰宁,每个人该为自己的想法争取,还是他们真的就看不起我们,只要他们先发制人了,那就刚上去。
我会注意自己的行为不给国人丢脸,但没必要什么时候都退让,既然你们不需要我们忍让,那就别忍了。
虽然我这个人平时怼天怼地怼空气要金句有金句要气势有气势,但正面刚我很弱的,每次需要这种金句和气势的时候我脑子一片空白,母语都如此,要我用英文怼回去那更难了。但我仍然认为,只要没有打起来的危险,该争取的就争取,多储存点怼回去的句型也可以,有备无患。
我现在已经能够迅速回怼了

有人说这是提前适应国外生活的机会
对我而言还好吧,因为我是一个不怎么需要适应期的人
确实生活上挺大不同的,毕竟在一个陌生的国家,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都不一样。
以前总听说,海外的国人很难融入当地人的社会,都是和中国人一起玩。
曾经天真的觉得中国人总在跟中国人玩,看起来没什么语言文化进步空间之类的有耳非文,自己不要这样。
现在发现,和中国人玩真挺好的。
这个年龄的我们几乎都定型了,没有一起成长一起塑造三观的过程,so在我们和外国人差很多的情况下,各玩各的。
饮食习惯上
某个professor来中国两周之后所罗门王凯恩,回来一直在课上和欧洲同学说:“can you believe … in China are…?”
“中国的咖啡加了很多奶,而且种类特别少,只有意式浓缩。”
我目前想到的原因有这些:一,黄天戈欧洲的咖啡是真的 各地的都不一样,法国德国奥地利都有某一种是当地文字命名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咖啡,所以他们下意识的expect咖啡种类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二,传闻,欧洲很多地方的人不太看得起意式浓缩hhhh;三,咱们没有咖啡文化,很多中国人真的喝不出咖啡的区别吧,精品咖啡馆可能也有很多种类的咖啡,但是一般的咖啡受众是大多数人的话,弄出这么多种类解释起来很累的哎;四,中国欧洲水质不同,冲出来的咖啡口感会不一样,喝纯咖啡的时候能感受出来,而且咱们的奶泡没有欧洲的这么纯,也会影响口感。
“中国的薯片你们肯定吃不惯,居然是甜的。”
明明法国人的食物比上海菜甜好多倍哎。
对不起我也没法欣赏这边的薯片,我吃了好多种,有那么一些是没那么油的,但没有一种是不硬的。我最近几天变仙女几乎吃不下东西,就是因为前段时间吃太多硬邦邦的东西,腮帮子最近很痛…… plus,这儿薯片的味道我几乎无法欣赏,他们的调料太魔鬼了。 我特别怕买到什么东西是被加过调料的,超市里路过调料区都得绕着走……我就吃过一次沙拉,买过一次加工过一点的牛肉,吃的我都快哭了。
“你们真的无法想象cheese可以加在茶上,为了这个东西我排了40分钟香港亮碧思。”
哦你是去喜茶了嘛。
生活习惯上
咱们的娱乐活动应该是吃饭、看电影、逛街,可能还有唱歌。但这儿都没有,来一个村一点的地方连逛街都没什么好逛的。
他们的娱乐活动基本是party和蹦迪。
走在路上,有些小朋友,一边走一边蹦哒,我就觉得:蹦迪技能真的是从小养成的。
体育课上,一放音乐,几乎所有的法国小姐姐都能freestyle,随着音乐扭动
然后剩下的中国女生:呆若木鸡。(好吧允许他们嘲笑我们蹦迪没有美感)
而且我们对蹦迪真的没啥特别的偏好吧。
我们学生公寓楼下的公共区域经常夜夜笙歌、歌舞升平的开party/soiree红岩网校,其实就是开几包薯片,然后聊天。
外国人真的很能聊,点一杯咖啡或者一杯酒夏河洛洛,坐一家店里一个下午(每周六你一定会发现的场景),一个下午都在聊天,可能也不是什么有营养的内容,就是能一直讲(可能就是为什么他们找话题能力这么强吧),聊到晚餐时间,开始点菜。或者晚餐吃完之后每人点一杯酒,然后一直聊天。
咱们很难纯聊天吧…… 一般聚餐都会玩游戏的吧……
anyway,大多数中国女生很少去蹦迪的,所以我们就只能自创姐妹局自己玩了。
我们和外国人金锁记读后感,可能相遇的时候聊一下近况、彼此的生活经历,但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成为密友的概率还是有点低的。
生活方式真的很不一样
远离狭小群居的寝室,在自己的小屋里独处
没有过得去的食堂,没有外卖
从一开始做了什么吃的都要分享给姐妹,到后来只有姐妹聚餐才愿意下厨,再到后来只想着靠面度日
深刻体会到家庭主妇有多艰辛与伟大付柔美琦,做一两个菜都蛮累的还要做一大桌子菜,还要变着花样,还要打扫卫生洗衣服…… 毕竟洗衣机一次3欧
我们的聊天话题也经常充斥着:xx(食物)在xx超市打折了! 哪个哪个怎么做很好吃哎
平时虽然喜欢超市,但是很少去逛,都是天猫超市可以解决一切,在国外是真的要每周都去超市抱一大袋食物回来
快递就别说了,我天朝淘宝无人能及

还有一种想法是:可以出来玩呀,以后可能很难有机会这样玩了。伯瓷
是很有道理,但不一定阿曼苏尔之眼。
一学期的时间真的很短,就算做三休四的学校(我这种做五休二的想都不用想了),能玩的地方也是打卡最主要的一些城市,每个城市一两天。
可能对一些人来说够了,旅游就是打卡。
我个人喜欢在某个地方多待一会儿,希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热门景点自然有它们出彩之处,但是我更喜欢从容一些、没那么赶的行程,甚至会希望自己发现一些小众的地方舞出我天地。可能小众之处代表着我与这个距离自己很远的城市有着一丝情感的联系吧,也代表着这世界上有一些豪不相识的人与自己在某一处有相同的情怀或者审美。这种感觉会很奇妙哎马诺下跪。
之后可能会出旅游的一些合集啦苍龙混世。
我记了很多笔记就是没有整理orz
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法心安理得的花父母的钱
穷游也是蛮辛苦的
可能因为难以简单概括的一些原因,想到某些地方生活一段时间,不是旅游式的待几天,而是真正的生活一段时间。
对我而言马宁宁微博,法国是其中之一。
虽然现在好感破灭再也不想来了
可能是因为之前对法国的印象:法国女人的穿搭风格很符合我的胃口,简单之中有一点设计感;法国人以浪漫著称,我也一直活得比较有仪式感;看了一些法国作家的书,对这个国度的风情有所感触……
也可能因为本来就没什么理由。
在这儿会遇到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人生,这也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哎。
从某个国家的人身上找他们的共性,自己发现了很多文化差异。
会突然发现人生有这么多新的可能,未来的选择一下子扩宽很多。
我不知道别人怎样,但我一直是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我身边的好朋友们,金融院的这些,初中这群人,其实大家人生道路本质上都差不太多(经历高考异形丛生,之后继续求学,然后找工作…),所以我们的生活高度相似。
如果这学期待在国内,我的生活完全可以想像出来是什么样的
但出了国,不确定性便增加了许多,惊喜与惊吓也增添许多
出国的人多多少少都变佛了一些,可能因为国外的环境不似国内这般高度相似,大家一路走来的人生经验和未来的人生规划 不同之处真的太多了,竞争感一下松了很多,才给了大家更大的空间。
有人说,是逃避现实。可能吧,不需要经常考虑未来的事情,连学分转换都不需要九品神通。
所以在自己的思路和professor思路有差距的时候有一些心理安慰叭
我不知道我遇到的这些人和事对我的人生而言到底有什么影响,现在看来除了多写些东西没别的实质影响,因为我一直没有勇气走一条人更少更不确定的路。
但是未来的事谁知道呢,人生奇妙的地方就在于不确定吧,我们的经验积累在脑海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看世界的方式,不知道未来的何时何地何事上,这些因子就冒了出来。
这次经历的惊喜是新姐妹,这几个姐妹各有特点,每个人都有我很欣赏的地方
我怕她们不好意思我就不点名夸人了?
在异国他乡有姐妹相伴,一起计划着每一次小聚会,一起在小群里叽叽喳喳,很幸福很有安全感。
我们住不同类型的房子,囤不同类型的食物,有时一句话,就来一次说聚就聚的姐妹局。
我因为懒得买电饭锅所以懒得买米包头铁工校,一直没吃米饭,坚信这四个月我能撑住。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吃腻了所有能吃的东西,话音刚落,姐妹就说,“你明天来我家吃呀”
对于我这种不怎么主动提要求的人来说,这是超温暖的一个情节。
有漂亮的朋友圈,也有很多艰难
偷手机啦抢手机啦 难民啦 示威游行啦 催泪弹啦 打砸抢烧啦 公共交通突然停运啦 和门房黑女人斗智斗勇啦 一个人扛一堆东西啦 ……
anyway,四个月,如梦一场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