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年人再婚总是阻力重重?——空巢老人调查-有故事的人
老年,人
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无配偶的达百分之三十几,这其中,有再婚意愿的达到将近百分之四十,可是真正付诸行动的,却不足百分之七。
为什么老年人再婚总是阻力重重?
我们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反映了我们对待衰老和死亡的态度,不得不承认,社会对于老年人的接受度和关注度仍然是生硬而刻板的:人一旦踏入“老年人”大门,就应该理所应当地接受一种无用的、失语的、无性的“标准”生活,似乎这才是一个“正常”的老年人。
本文讲述的其中一位老年人,她的再婚想法遭到了孩子们的一致反对,无奈之下,两个老人只好不去婚姻登记,过起了同居生活,孩子们从此再也不登门,她在男方家的身份一直也没有得到认可。
主人公感慨道:“我从一个孤独中走了出来,如今又走进了另一个孤独。而且这孤独,还无法诉说。”
王姨夫妇:可是现实中,老年人再婚就是这么阻力重重。
作者:弋舟
王姨今年六十岁刚过,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也就是不到五十岁的样子广九铁路广告。可王姨特别爱强调以国家的标准算,她就是一个老年人了。
时刻强调自己的老年身份,在王姨来讲,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再婚找出一个理由。
王姨退休前是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丈夫去世得早,王姨一个人带大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如今都是年过而立的成熟男人了,王姨在自己的老年,开始了一段新的婚姻。
对于老年人的再婚问题,社会的关注度这些年持续升温,新闻媒体上到处都是对于老年人再婚持正面评价的舆论,所以,再婚的王姨愿意对人强调自己的老年身份,似乎这样一来,自己新的婚姻就具有了道德上的合理性。
王姨并不是一个思想保守的人,年轻的时候放弃再婚,是她担心新找的伴侣处理不好家庭关系,会给儿子们的心理带来阴影。本来退休后她也没有动过这样的心思,觉得自己大半生已经这样走过来了,没有必要再去改变既有的生活模式。退休后,王姨独自居住义无反顾造句,相对良好的身体和经济状况,都是大家所羡慕的。两个儿子也很争气,目前的事业都发展良好,虽然都已各自成家,但两个小家庭没事都会聚到王姨身边来,一大家子人结伴出去旅游。
如果老刘老师不出现,王姨的老年生活也许就会风平浪静地这样一直度过了。
刘老师今年六十三岁杂牌救世主,退休前在群众艺术馆工作,是位专业画家,有一个女儿,目前在加拿大生活。
对于两位老人的婚事,刘老师的女儿热烈赞成,可是到了王姨的两个儿子这里,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他们想不通,自己的母亲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到了老年,却要再婚。两个儿子都受过高等教育,本来是可以理解老人除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上的需求也是非常正当的,但道理归道理,事情轮到自己头上,接受起来就颇为困难了。
为此,两个儿子开始和王姨闹别扭,自从老人结婚后,孩子们就不常上王姨的家门了,节假日也只是象征性地打个电话。见到刘老师的时候彼此都尴尬,儿子们从来不称呼刘老师,因此也就从来不搭话。没人让他们叫爸爸,王姨叹息说,叫声叔叔总可以吧?实在不行,叫声刘老师总可以吧?
这是家里的矛盾。但在外面,两位老人的再婚却显得极为体面。社区里把两位老人的结合视为了成功案例,还在市上的相关会议上作为典型和其他单位进行过经验交流。
社区这样宣传也没错,毕竟,我和刘老师是在社区组织的活动中认识的。
我们社区在全市关爱老年人这方面都是做得比较好的,成立了老年合唱团和老年书画社,我在合唱团做指导老师,刘老师在书画社做指导老师。这样就认识了,后来经常见面研究艺术,就慢慢产生了好感。
社区里的领导对这种信息非常敏感,平日里就专门留着心注意,看看能不能促成几对老年人的婚事,我们之间彼此的好感,迅速被社区领导发现了,于是不遗余力地从中撮合。本来我并没有往这方面想得太多,可是禁不住他们在旁边鼓励,渐渐地也动了心。
后来他们干脆拿来了刘老师女儿的信让我看,说他们通过网络和刘老师在加拿大的女儿沟通,已经成功地做通了刘老师女儿的思想工作,对方热烈支持我们再婚。这样一来,我也就有了这样的愿望。我知道我的儿子们可能会有抵触情绪,可是没想到他们的抵触情绪会这么强烈。
我把事情对他们说后,他们反对的态度让我吃惊,居然说出如果我坚持要走这一步,我们母子之间就不可能还保持像以前那样的亲密了四智武童。这话说得太重了!也许孩子们只是一时的气话,但是我听了真的很伤心。我觉得他们太不体谅我了。我含辛茹苦把他们抚养大,如今进入了老年,有自己这样的精神要求,难道真的就这么过分吗七夫临门?
选择这份婚姻,对于我,对于刘老师,都是源自一种精神上的需要。我们两人的收入都不差,基本的物质要求都能够自足,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谁都说我们变得年轻多了,这种好处,儿子们真的就不能理解吗?
是,儿子们都爱我,可他们的爱怎么会这么狭隘?
也许他们排斥得越厉害,反而越坚定了我的决心。我想,如果最终我在这件事上得不到儿子们的体谅,那么我对他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就这样,我等于是自己选择了自己老年的空巢生活。
以前独身,三角形的外角我和儿子们之间虽然没有讨论过,可大家心里有这个默契,就是等我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就轮流去和儿子生活。现在这种设计算是被否定了,刘老师的女儿在加拿大定居,以后我们两个人,只能彼此搀扶着养老了。
之所以这么不计后果,还是因为一个人的生活太寂寞,孤独感太强烈。
孩子们觉察不到,总认为他们的母亲是个乐观的老太太,他们不知道,有多少时候我一个人的难过。尤其退休后,一下子闲余时间多了,每天一个人形单影只,日子突然变得漫长无比。遇到周末还好一些,儿子们会过来看我,但是一个礼拜有七天的时间,并不是每天都是周末啊。这也就是我参加社区老年活动的原因之一。
教教老人们唱歌,指挥指挥合唱团无敌当家,让我觉得生活充实一些。人心都是向往好上加好的萧郎何处,刘老师和我有缘分,一种更好的生活出现在我面前了,去追求这样的生活,我不认为是不可被原谅的。
可是现实中,老年人再婚就是这么阻力重重。
我有一个老同事,和我情况差不多,都是中年丧偶,自己拉扯大了孩子。前几年通过婚介,她认识了一个男的,双方都觉得合适,就决定在一起生活,还好,孩子们表示赞同,并开始为他们的再婚积极筹备。但就在这时候,男方的妻子却出现了,说他们夫妻虽然分居多年,可并没有办理离婚手续。
我这同事被闹得尴尬极了,突然的变故让她的再婚成了同事间的一个笑话,孩子们也颇有些抬不起头。
按道理讲,这种事情,错误又不在她,可是所有的精神压力都要她来背负。可能压力越大,人的反弹就更大,老年人似乎都有这个特征,你越压抑她,她越孤注一掷。这个同事后来又找到一个男的,但这次再婚的动议便遭到了孩子们的一致反对,似乎她犯过一次错误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无奈之下,两个老人只好不去婚姻登记,过起了同居生活,孩子们从此再也不登门,她在男方家的身份一直也没有得到认可。
以前我对这位同事还不是很理解,觉得她有些太不理性,现在我觉得自己多少可以理解她了。对于老人,我们都太多地强调“理性”了,有谁会从“感性”的角度多替老人考虑考虑?
儿子们反对我再婚,也是从所谓的理性角度出发的。他们说有统计支持,女性老人的预期寿命长yy抢麦器,往往到最后都是男性老人要先离开人世,这样一来,我在老年选择再婚,鞠婧袆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原配夫妻没什么好说的,可是老了再走这一步,就是给自己预订了一个“保姆”的工作,刘老师肯定要先于我离世,那么这之前我承担了他的养老护理,最终自己还是个老无所依。这种道理可以讲,但是太冷冰冰了,就像在做交易,需要换算出相等的价值。但我们再婚,除了对于现实养老问题的考虑之外,更多的还是心灵的需要,而心灵的需要,如何能换算得这么一清二楚?
相对来说,我和刘老师之间的婚姻,物质干扰已经少得多了。我们的子女都不需要我们的物质支援,各自都生活得很好,不存在所谓的遗产问题。为了给我宽心,刘老师去做了公证,说我的房子最终只属于我的两个儿子。这个问题我本来不是很在意,我的两个儿子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要求,但他能这么做,我还是很感动。现在我们住在我这里,他的房子卖掉了,卖房的钱我们用来旅游,用来改善自己的精神生活,我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好。
——想儿子们吗?
当然想!
话说了那么多,似乎我是在抱怨儿子们对我的不理解,心里面对他们有怨气。不是的。我只能说是特别遗憾,不是抱怨。有时候我和刘老师遇到愉快的事情,心里突然就会飘过一丝阴影,本来良好的心情都会瞬间打了折扣。怎么了?就是想起儿子们了。我不由得就要这样想--如今我的这些欢乐,是以和儿子们的疏远为代价的。有时候不免也会在心里盘问自己,我这么做,是否值得?
刘老师对我很好,他们相处得非常融洽,他还问我前面丈夫的祭日,说到那天的时候,要跟我一块儿烧点纸钱祭拜。他如此对我,又让我内心质疑自己的时候感到非常内疚中华国粹网。
我现在常常陷在这样两难的境地,有些话,有些情绪反而不敢表露出来了,表露出来,我怕对大家都是个伤害。
如果儿子们能理解我,就是件锦上添花的事情,可是,他们为什么就不能添上这朵花呢?
前段时间刘老师生病住院了,我在医院陪护,不知道小儿子从哪儿听来的消息,也跑到了医院里。他站在病房门口不进去,我过了半天才看到他。看到他眼神的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子就抽紧了。那不是我所熟悉的儿子的眼神,那眼神太复杂了,里面有怜悯tboys,有不屑,有愤怒,还有委屈,似乎是在看着一个不争气的败类。
被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样注视着,我一下子觉得那么孤独。
我从一个孤独中走了出来,如今又走进了另一个孤独。而且这孤独,还无法诉说。
老年人的婚姻关系,涵盖着比爱情、亲情、肉体、金钱更多的东西,滋味太复杂了。
因为参加社区组织的会议,我听来一组数据: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无配偶的达百分之三十几,这其中,有再婚意愿的达到将近百分之四十,可是真正付诸行动的,却不足百分之七。
我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渴望再婚的老人,却在婚姻的门口裹足不前。
社区里有位八十岁的老人,老年再婚后,居然成了子女推卸赡养责任的借口。老人被查出了癌症,住进医院,一直是七十多岁的老伴儿陪伴伺候,给他的子女们打电话,只有女儿到医院看了一眼父亲。
我的情况没有这么糟,但是我现在很怕听到类似的事情。全社会都在表示应当鼓励老年人走进新的生活,可是大家听到的,多半又是老年人再婚后的负面消息。现实和理想的落差就是这么大。
这也是我愿意配合社区宣传老年再婚益处的原因。我想起码我应该以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在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中增添一些光明和希望。我想让大家知道,真正的幸福最后总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社会应当尽量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情感交流空间,为他们营造一个尽可能自由的氛围。老年人的婚姻毕竟不是一场交易,幸福的生活终究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不要一提到老年人再婚,首先就用交易的眼光去衡量一切得失。
我这样去宣传,实际上也是在给我自己打气。我很怕某一天,因为对儿子们的思念,让我的心里对自己今天的选择产生动摇……
___________
本文摘选自弋舟专栏《我在这世上太孤独:空巢老人调查》(豆瓣阅读)
/
投稿邮箱:istory2016@163.com
『有故事的人』长期征稿,并提供稿酬。头条故事600元/篇,非头条故事500元/篇。
一经采用,即可获得凤凰新闻客户端、一点资讯客户端、企鹅号等中国知名网络媒体等大量强势的传播资源,并有机会被改编成广播剧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故事酒吧》(调频FM95.4)播出。
『有故事的人』是凤凰网旗下一个为每个普通人提供讲述机会的非虚构故事平台。“人人都有故事”——都是一段值得被记录、被记住的故事,都有一个值得被珍视的、活生生的人。我们鼓励多元化的题材,探索非虚构写作的技法,希望收集和发布的故事均具有非虚构的特质——那些你我真实经历、耳闻目睹的事,人的回忆和讲述,对一件事情的记录,对一个事物的描述。除接受日常投稿以外也会定期发布主题征稿。
审稿周期30天,欢迎长期关注、来稿。
责编:野行人
阅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有故事的人
ID:ifengstory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人人都有故事
有|故|事|的|人
投稿邮箱:istory2016@163.com
合作邮箱:story@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