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忆用中华文化瑰宝改变有缘人的一生-红色竞争力

林志忆用中华文化瑰宝改变有缘人的一生-红色竞争力

林志忆自从建党九十五周年时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以来,文化自信这四个字已经挂在了在全党的嘴边。国福为了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对祖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些研读,虽然在浩如烟海的祖国文化中不过九牛一毛,但也得出了一些领悟和体会,特和党内同志进行分享,也和我的一些粉丝进行分享。
希望用中华文化改变有缘人的一生
第一点分享:文化自信,首先是要耐心地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既不能有民粹思想,更不要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对祖国文化的高度自信,必须要建立在对祖国文化的广泛了解、充分理解和高度尊敬上,不能数典忘祖,也不应忘记祖宗对我们的关心和教导。
第二点分享:文化自信不能停留在嘴上,而要常挂在心里,要牢记祖先的教导可以使我们具有智慧,以少走或不走弯路。
一、《易经》给我们的启示和提醒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宝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它里面蕴含的智慧博大精深,是非常有名的“帝王秘籍”,它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示。
1、从《易经》断词看事物的规律。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中的,这个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大致可以分为“好、中、坏”三种情形,用易经的专业术语就是“好为——大吉元吉、有利、吉祥”,“中为——无吝无悔”,“坏为——吝悔疚不利、凶、厉”。从64卦“384+2”个爻的断词看,出现各种可能性大约为521,有的爻辞的断词,不只是一个结果,如:厉、悔、吉,可能就出现在一个爻辞的短语中,厉是非常不好的结果,悔就是内心非常大的检讨和改善,然后坏事就可能成为好事,结果又为“吉”。总的看,这521个结果,好的为47%,中性的24%,坏的29%。断词的规律呈现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的基本规律。因此,要引起我们的非常注意和警醒。在坏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在好的时候,要充满戒惧;在日常的时候,要控制好节奏,并不是越快就越好。有些事急不得,有些事快不了。
2、遵循《易经》的基本精神。《易经》强调“生生之谓易”,易是什么?易就是变化,是无休无止的变化。这个变化以“生生”作为前提,新的生以旧的生为机缘,旧的生以新的生为基础,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而成。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生生”是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易的过程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的过程。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死的东西,只不过有死的快、慢之分。有的聪明,在旧的不得不死了的时候借个新壳而延续换个方式存在。
3、顺时顺势,持中守正,时中适中。在《易经》中,人、环境、事物三者互相作用互为影响。人的动有顺逆之分,人的行有左右之别。这个环境是变的,这个事物是发展的,这个人是参与其中的。人参与其中的正确法则就是三条,第一是是顺势而行,顺时而动;第二条是不走极端,坚守正道;第三条做一个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人。
4、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易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向它的相反方面走。因此,摩西在《圣经.创世纪》中借上帝耶和华的口说,“不能吃智慧树的果子,否则会死。”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虚其心,实其腹”的愚民思想,因为人的快速发展,必定会导致人类的迅速灭亡。根据“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规律,过头的话不要说,过头的事不要做,凡事都应该掌握适度的原则,注意“亢龙有悔”,懂得“止”比懂得“行”更需要富有智慧。凡事当止则止,适可而止。这是多么大的智慧?多么好的境界呀?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重大精神基础。中国古人认为,人要向天宇学习,日月星辰没有休止,永远在奋斗、自觉自动自发,不屈不挠;人也要向大地学习,低调内敛,厚重踏实,承载着一切。人具有“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种精神品质,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还有什么打击经不住呢?
6、见微知著、充满戒惧、小心谨慎。
在易经中到处是忧患意识,到处是敬畏和戒惧之心,在“坤卦”中,第一个爻的爻辞是,“初六,履霜,坚冰至。”这就是典型的见微知著,叶落知秋。由履霜,到坚冰至,中间必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但是,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不会等待坚冰至了才想起准备过冬。就像今天的政治经济形势,中美贸易战已经开打了,最主要的应该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人家提早就给企业减税了,中国到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措施采用,等到中国企业竞争力下降了,会出现企业倒闭潮,等到那个时刻到来就不可收拾了。因此,必须要倒逼党委政府改革,就是消减目前强大庞大到无以复加的行政开支,从党委政府开始勒紧裤腰带做起,努力给企业大幅度减税。任正非今日说,以前华为把活下去作为最低纲领,现在把活下去作为最高纲领。由此可见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劣程度。
二、《道德经》中有哪些智慧需要时刻牢记
《易经》是百经之首,中华文化的源头。一源两支,流下来道家和儒家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分支。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道家的重要思想基础,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
1、道并不是德,德离不开道。
中国人必须要“尊道重德”。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管子·君臣下》说:“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但这里有个需要提醒的地方,在中国古代,道和德是两回事,不是一体的而是分开的。什么是道?道就是原理、法则、天理、公理,是事物发展的力量、运行的规律。什么是德?德是因为依道而行、循道而为所产生的结果。德其实是离不开道的,是道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道德经》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者德之原,德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通篇讲的就是道和德,以及二者的关系。因此也有人将其分之为《道经》和《德经》。“道者万物之奥”,是宇宙的特性和规律,得道者昌,失道者亡。违背宇宙特性和规律就会受到宇宙规律的惩罚。而违背宇宙规律的思想行为就是失德的表现。德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德是依照规律而行的所得,《礼记·乐记》说,“德者,得也。”有德则得,无德则不得。“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中庸》说,“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一个社会,到处给官员拍马屁,把真理、规矩、法则等视为无物,这就是废道。一个废道的社会,必然就会成为缺德的社会。
2、上善若水,低调内敛,随遇而安。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是这个世界最值钱、价格又最低廉的。水的品质世间少有,弥足珍贵。在老子心里,水是最美好的一种象征,最好的品性不过像水一样。水有哪些特性呢?第一,利他思想和言行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几乎是毫无索取地贡献这个世界。第二,低调内敛厚重,水往低处流,从来不到处张扬,哪里低就到哪里去,随遇而安。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古人极度的崇拜水,赞美道:“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屹立云霄。在老子内心以为,利他和无私,就是人类最值得效仿的大法则大真理。老子教育和号召自己的子孙后代,要努力学习和践行水的七大优良品质。
一是居善地,要选择最好的环境居住,要保护和爱护这个环境,要做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是心善渊,维持和保护内心的纯洁、干净、优雅,像深潭之水样宁静清澈;
三是与善仁,在社会生活中,行善积德,不可有害人之心。仁,就是爱,就是最低原则不相害。
四是言善信,说出去每句话都是可以信赖的,都是可靠的,都是诚实的,不自欺也不欺人。
五是正善治,用正确、正义、正当、正直来使社会达到最完美的治理,其身正,不令则行。
六是事善能,有质量、有价值、有效能,保质保量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七是动善时,适时而动,适可而止,顺应时代顺应潮流。
这七善是至宝,天下的事不是要处处与人家争,而是首先要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自己正确了,自己的世界就正确。如果能够这样,就会赢得广泛的尊敬,最起码不会使自己的人生出现重大的瑕疵和问题。
3、事物是对立的,有利就有弊,有弊就有利。
道家的符号就是一个阴阳鱼,也是中国智慧的一个象征。这个阴阳鱼,由阴阳两个部分构成了一个整体,表达中国人认为“事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的统一构成的”。在阴阳鱼中,阴向阳运动转化,阳向阴运动转化,阴包含阳,阳包含阴,说明了事物内在矛盾的转化。这个阴阳鱼至少给我们如下提醒:一是任何时候任何事任何人都有其对立面,有站在你一边的,就有站在反对你一边的。二是任何时候事物都是向相反方面发展的,由弱必然会走向强,由强必然会走向弱。三是凡事都有两个方面,有利必有害。害中蕴含利。

4、时刻反省。
在道德经中,处处闪耀智慧的光芒。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还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我是非常困难的,普通人喜欢自己的优点、又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能够发现和承认自己的不足,的确是非常好的一种个人素养。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5、牢记人生的三宝。
老子说,“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想一想这三宝,如果我们能够切实加以做到,还不是能保自己一生平安、子孙后代平安?
6、贵在战胜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王阳明就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皇帝居住在“养心殿”,不断提醒自己养心为要。自己战胜自己是最有价值的,也是难度最大的。
7、懂得“无”的价值和妙用。
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老子这里,“有”“无”之间有着很神妙的关联。无中生有,无为无不为,这些闪光的思想煜煜生辉。一是,“无”并非真的一无所有,只不过是你看不见摸不着而已,所以你更要小心无、珍视无、敬畏与警惕无;二是所有的事物都经历了“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循环,无是一切的母亲,又是一切的归宿。三是无为并非不为,而是要顺势而为,降低管理、控制和干预,让社会更多的是自动运作。控制社会越紧,社会关系越紧张,社会压力越大,反而社会越危险。四是“无不为”就是民主、自由、自治的巨大威力。上面倡导的越多,下面困扰和造假的就越多。社会上法律越多,人民受到的困扰就越多,钻法律空子的坏人就越多。五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世界的事物大致可以存在这样三种状态,即:“有”的状态,事物以有形的形体、无形智慧、商誉等可用资源方式存在;“有无之间”的状态,也就是由有向无浸润的地带;“无”的状态,在“有”和“有无之间”之外的所有区域。我们可以凭借持有的“有”来向无的地段浸润,以扩大更大的有。
8、取舍显露人的大智慧。
人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进行取舍,取什么?舍什么?是个大智慧。过去有句老话,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就是错误的取舍观造成的。那么,《道德经》在取舍上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指引和启示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让我们如梦方醒。这段话的大意是,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物哪个更值得重视?收获和放弃哪个更值得忧虑?这些都是值得人困扰和纠结的问题,但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过分的喜好必然消耗大量的精力,过多的索取必然遗失更多的事物。所以,能够心怀知足的人,才会不辱使命;知到适可而止的人,才会不遭遇挫折。这就是值得信守的长久之道。
9、信任是社会头等大问题。
《道德经》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多么值得我们加以深思啊?为何会轻诺呢?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的研究的不够、认识的不足、不负责任,结果就轻易地得出结论,这个结论最终一定会失信,变成了寡信。中国商品房的调控就是这个问题的典型的例子。多易,就是多次改变。多次改变的结果,必然会产生多种困扰和问题,在近年来的房地产调控上,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老子为何强调要“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避免政策的多变,致使社会的困扰增多。《道德经》中说,“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意思是说,有德行的统治者只追求合理契约约定的东西,无德行的统治者会无休止的压榨苛求百姓。契约一般的原则是透明、合理、双方认同、可以执行,这样就会坚守信用。《道德经》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个社会到处都是溢美之词,一定是很坏的社会,是马屁成群的社会。有人就说,“新闻报纸脏了,这个社会干净了;新闻报纸干净了,这个社会脏了。”一个善良的人,是不会加以狡辩的,他只会安静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一个到处狡辩、推卸责任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很坏的社会。《道德经》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当信任(信赖、信心)不足的话,就会产生不信任(不信赖、无信心)这个问题。让人家充满信念和信心,不是人家的事情,而是自己的事情。我们首先要做的可信可靠。信不足焉,会导致“有不信焉”;有不信焉,会导致“信不足焉”。这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不单单是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三、《大学》中的头四句话
《大学》这个短短的文字却影响了中国一两千年。《大学》头四句话非常重要。原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它的意思是:天下最大的法则原理是三条,这三条法则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第一条,就是要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光明,有发自内心的向上的力量,让内心始终充满希望,这一条可以使人克服一切阴霾,不仅温暖自己,还可以照亮他人。第二条,就是每天更新自己,用新眼光、新观念、新思想来迎接新世界,每天以新面目面对新的世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第三条,就是做任何事都精益求精,不断求得完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四、《中庸》之道与生活
中庸之道,是中国最大的传统智慧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庸一直存在误解,以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处事态度。结果导致大量的中国人,在生活中喜欢和稀泥、当老好人、或者墙头草。什么是中庸之道?中是恰好,庸是平常。中庸之道就是在平常中显现最恰到好处的大法则大原理大公理。所以,中庸,与不偏不倚的处事态度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古人认为,道是人离不开的大法则大原理,人能够离开的便不是真正的道。如,《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浩浩天宇公正公道没有任何的私心,成就了天下万物,这是天的大法则。人就应该向天宇学习,能够无私无欲,本真平实,真实无妄。人之道,努力追求“诚”的境界。《中庸》认为,“君子贵诚,不诚无物。”“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只有至诚的人,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曾国藩就把“至诚”看做是儒家重要的人格准则。曾国藩有个生活习惯,就是每天的早饭必须和幕僚们一起吃。李鸿章拜曾国藩为老师,在门下为幕僚,他不愿意去便以头疼为由推辞。差役便三番五次来请,并说:大人有令,必须待幕僚们到齐之后才会开饭。不得已,李鸿章穿衣赴宴。吃饭时,曾国藩一言不发,饭后才正色对李鸿章说:“少荃(李鸿章字)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有一诚字而已。”语讫各散,李鸿章为之悚然久之。“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因此,君子把真诚看得非常珍贵。一个人连诚都没有,人家怎么会信你?北宋晏殊以神童之称闻名乡里,被宰相张文节推荐给朝廷,获得皇帝的召见。正值宋真宗主持进士殿试,于是就让晏殊一同参加殿试。晏殊一见到试题,便对皇上说:“臣十天前已经写过这个题目了,当时写作的草稿还在,希望皇上能够另外命题。”晏殊在馆阁任职时,天下无事,士大夫都聚众燕集,歌楼酒肆往往是他们的身影。晏殊因贫穷不能外出,只好在家中与兄弟读书讲习。一天,皇上为太子选择东宫官员,名单上竟赫然有晏殊的名字。各执政大臣都不明就里,东宫官员是培养皇帝的老师。晏殊怎么会有如此殊荣?皇上对大臣们说,“最近馆阁臣僚无不嬉戏燕饮,唯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像这样谨慎厚重之人,正可以为东宫官员。”没想到,晏殊在面见圣上时将实情讲出:“臣并不是不喜欢燕饮游玩,只是因为贫穷没有办法而已。如果臣有钱,也要出去游玩,但是没钱不能出去罢了。”如此坦诚无隐,光明磊落,所以史书记载道:“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这一切均因诚而来,终因诚而完成自我生命的价值。
五、其他
上面国福分享了《易经》这个中华文化的源头,又蜻蜓点水一样介绍了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大学》《中庸》,这在中华浩如烟海的文化中真是少得可怜的一点点东西而已,但国福深以为自己可以终生受用这些祖先的荫庇。其他的就更多了,如《墨子》的经世之学,《素书》的治国安邦的大智慧大谋略,《太上感应篇》中“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一句就让国福震撼了,《心相篇》“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这种大智慧令国福唏嘘不已。
稍稍学了一点点中国文化以后,国福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心里既是害怕又是崇拜。害怕的是,中国人把祖先的教导统统丢在脑后,做了许许多多伤天害理的事情,难道就不怕报应?毫无疑问肯定会报应在自己或自己的子孙的头上的;崇拜的是,中国人太有福气了,祖先给了我们这么大一笔财富让我们享受不尽,我们只要照搬照学就会平安健康。
您是那个有缘人吗?如是,请留言或点赞!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