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忆田朴珺:独立女性,死于话多-明明爱静静

林志忆田朴珺:独立女性,死于话多-明明爱静静

林志忆
看《奇葩大会》,田朴珺小姐突然出现了吓了我一大跳,啊,咋长得跟以前不一样了呢?!
正当我在寻找哪里不一样的时候,杨局长一直在我旁边喋喋不休:你看你看,田朴珺又在说独立女性了!咦,你松有点不爽啊,掐上啦!掐上啦!


是的,田小姐非常自信地莅临了《奇葩大会》,又表达了一次她对“独立”的看法,看她这么些年锲而不舍地跟“独立女性”捉对厮杀,还真是挺感触的。
其实啊,田小姐在某种程度上还真是一个很真诚的人,黄小姐跟她面对面聊过一下午,写下的原话是,“她说话生动有趣充满细节,私心杂念脱口而出,从不藏着掖着端着装着让人觉得特别真诚可爱。”
可有一点,我挺没明白的,就是自2014年她出书以来,就一直在锲而不舍地四处宣讲自己的“独立”、“不依靠别人”,但4年过去了,她到底独立成了了啥样?没任何变化,没任何作品,除了依然还是老王同学的女朋友。
以权力大佬的女友为人所知,而一直要强调自己是“独立女性”的女性,这些年,最杰出的也就只有我们田姐了。

▲除了宣示自己的独立女性形象,田小姐还还原了“红烧肉”现场,据我们当时在现场的一位媒体朋友感慨:我们还想着问不问这事呢,人家自己都给说了,可以说是很照顾了。

▲这是田小姐第一次的对公众演讲,白衬衣紧身裤牛仔裤挺配合田小姐刚刚游学回来洗尽铅华的人设,在这段演讲中她比较收敛,我执不算严重。

▲这次演讲正好撞到万科股东之争,王石出局,田小姐在演讲中发誓这辈子都不要靠男人的成功学,在2016年也算是个大话题。
田小姐这个人,耿直是真耿直,拧巴也是真拧巴,借了旁人的光承认一下有何妨,为什么偏要死守住“独立女性”这个人设呢?
? 因为,说着说着,田小姐可能真的就认为自己是了。
如果你了解一些细节,你就会知道,田小姐大概真的没有花过男朋友的钱。

没花男人的钱,不代表没借男人的力,工作忙只睡四个小时,只能说明你身体好,李嘉诚的女秘书也挺忙的,但她肯定不会自称自己是独立的女企业家。

不过这也是田小姐吃亏的地方,一个人再忙,如果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来服务他人或者辅助他人的事业,那么做再多事情,都没有办法证明你是一个多么“独立”的创业者。
? 其次,这大概是所有好感标签里性价比最高的人设了。
就像每个公众人物都需要一个记忆点一样,田小姐的这个人设,肯定是经过考虑的。之所以选择这个,是因为其它人设一看就不大成立。
总不能说自己是著名演员吧?这一说出来还挺搞笑的,因为她确实就从没有演过拿得出手的角色。著名演员总得有点代表作吧?就像章子怡,不喜欢她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人家牛啊,一部又一部作品就压在那里,不服不行。

▲田小姐很早就到香港拍电影,早年也在不少港片里当女配角,比如这部集合了梁家辉、陈冠希、twins、陈小春的搞笑科幻片《绝种铁金刚》。
▲在梁洛施的成名作《伊莎贝拉》里也有田小姐,她是杜汶泽众多女友里的连名字都叫不出的一位。
▲在《甄嬛传》里也有个一闪而过的角色,敦亲王福晋。
那制片人呢?
确实田小姐也做过一部《中国合伙人》的制片人,名字也打上去了,但媒体的报导里她最大的功劳是,“她把剧本递给王石”,而所有报导里她当制作人的标题后面,还都跟着一句“王石有投资”。
这怎么说呢?代表金主和真正当制片人还是有一点差距的吧……

那女作家总是了吧?
虽然田小姐出过一本书,手头有一个专栏,如果硬要说是作家……她自己也是没有说过的。
▲确实这本书写得挺流畅的,但流畅和女作家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吧,而且如果真是女作家,也不会连杂志约稿都写不出来,说太忙……

▲不仅出书,田小姐还以《习惯就好》为蓝本,拍了一部纪录片《谢谢你,纽约》。百度上是这样说的:“堪称一部现代‘独立女性炼成记’”。
企业家的话?
企业在哪儿呢?是做啥的呢?说不清。
在2016年的时候,田朴珺大张旗鼓做一个风口项目了——新媒体集团,不知道现在项目如何了,可能还需要积累,反正,搞了这么些年,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之后,我们还是没有看到她口中那些“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成果在哪里……
企业家和女演员一样,也是要有作品的,王石有万科,储时建卖褚橙,您的企业做了什么呢?应该最大的产品就是一个叫田朴珺的独立女性吧……

其实这都没什么。
没作品就没作品,赚到钱就行,生活不易,大家都能理解,当人女朋友出名不丢脸,丢脸的是没作品就把“独立女性”这个大招牌拉过来当成自己的作品,这就有点占用公用资源了吧,毕竟“名人女友”这个站台您是一扛扛的大红旗啊,占着这边的台子,但硬说自己是对面那个台子上的人,嗯,做人有点不厚道哎!
而且有点把观众当傻子的意思,有点霸道,我说我是谁就是谁,谁也不许反对。

用我的阴暗心理揣测,当下正是女性力量勃勃升起之时,做“独立女性“既讨好又现代,另外呢对于事主没什么负担,不须作品,它是一个自行宣告无人打脸即可成立的工种,而且门槛较低,只要你可以养活自己,就可以加入其中。
这既让人对她有了一个具体的印象,又给舆论“全面立体地把这个年轻女孩塑造成了新时代拜金女性样本”予以了完美反击。
所以田小姐的独立女性主要表现在她如何靠房地产神奇地赚取了第一桶金,她年长的男友如何在她超强的行动力面前敬佩得五体投地,她的下属如何被她日又继夜的工作态度感染,当然她现在也意识到了,可能“独立”不是那么简单事。

▲这次她这次在《奇葩大会》上提出了对独立的反思,认为独立是除了物质层面之外,还需要添加精神领域的,我说姑娘啊,你怎么这么多年才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啊。
田小姐要做“独立女性”完全没毛病,而且我们也鼓励所有女性努力地成为“独立女性”,但是田小姐肯定是对“独立女性”有所误解。
客观地说,她在某些方面已经很独立了,养活自己自是没得说,而且对自己想要做什么极为清晰,执行力强,但是真正的“独立女性”这种物种在这些基础之上还具备另外一些特性,真正能独立地撑起一方天地,而不是甘为大佬的羽翼,比如有独立的世界观,不人云亦云,最重要的是,能够接受自己的欲望以及跟社会背驰的观念。

社会舆论还是对于女性是有很多限制的,不能拜金啊靠别人成功也丢脸呀之类,所以虽然田小姐口口声声不介意大家怎么评价她,但她每一次都卖力强调自己不靠男人,这其实还是落在男性社会对女性的标准里,仍然是按照别人希望的“好”来生活。
可真的独立女性在评价体系之外有自己的小宇宙,反正我无法改变世界,不如独立建立体系,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比如我们常提到徐静蕾。

▲徐静蕾做演员时有作品,做导演时也有作品,不管作品怎么样吧,是自己一手一脚拍出来的,最重要的是人家真心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观和生活标准,”我不跟他们玩儿“,看得出来,是有自己独立精神世界的。
就算从来不说自己是独立女性的邓文迪啊,有多少人说她现实势利靠男人拜金,可人家是认的,从来不发表讲话为自己辩护,该离就离,该泡小鲜肉就泡小鲜肉,也自有一种属于野心女孩的硬净。
反正我就是要得到我所要的,我才不管你们怎么说,从不为外界所左右,我自成我自己,对于万千瓜众,人家是当你们透明,像广东人说的“睬你都傻”。
▲财富,我所欲也;鲜肉,亦我所欲也。谁说二者不可得兼?我能。
与她们的洒脱相比,田小姐欠缺一份不管不顾的自在。
她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她了,她也太在乎别人怎么评价她了,这种气质往轻里说是自卑,往狠里说是小家子气,只有十几岁的毫无自信的孩子在偶尔考了八十分以后一直追着所有同学问,你说我是不是很优秀,是不是很厉害,你就说吧,我棒不棒……
这场面吧,也还真是挺让人心酸的。

说真的,不论有没有靠过男人,牛逼的女人从来不说我从不靠男人这种小家气又露怯的话。
你看看人家香奈儿女士,确实靠当人女朋友出道,可人家对于帮助过她的男朋友从不否认,也从不回避……几次失去爱情,也没听七大姑八大姨的话生娃,一辈子也蛮精彩,她的金句通常是关于时尚态度和自我抨击,也从来不长篇大论地讲,自己是如何不靠别人成就霸业。

最重要的,独立女性根本不会这么不厌其烦地强调自己独立,就像一个美女从来都不会四处说你看我多美一样,这还怕我们不知道缺什么要补什么嘛?
老实说啊,现在独立女性这么多,大家都心知肚明,若然真是独立,在任何一个可以发言的场合都会是宣传自己的公司和项目产品,而不是告诉大家,我没有靠男人哟。
▲比如说为自己公司产品带盐的董小姐……
其实我们并不针对田小姐,只是既然要代表独立女性,就要拿出点独立女性的真本事来,只是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一句话,独立尚末成功,田小姐仍需努力。
期盼田小姐努力成长吧,把身上的小家子气和局促一扫而光,能够真正做成一两件特别好的事情,给自己以及你霸呆了多年的”独立女性“这块厂牌长点脸。
最后提醒一句,独立女性真要成事,有八字真言相赠:生于忧患,死于话多。

【延伸阅读】芯片引发的大国忧思:砸向科研的万亿经费都去了哪儿?
01
中兴给了全民一剂强力醒脑丸。
在中国科技成果“井喷”的时代,民间从没像此刻如此清醒感知“无芯之痛”,意识到国产自主化的道阻且艰,明白“赶英超美”言之过早,毫无疑问,这肯定是认知上一大进步。
不过,动员令是好事,抖机灵可就不是了。在中兴事件的舆论狂潮中,最谜的是矛头竟然指向了茅台、外卖、共享单车等社会大资本集聚的行业,诸如:
“端一碗茅台反击英特尔”式的嘲讽
“靠送外卖、共享单车我们赢不了中兴”式的尖锐
“芯片工程师吐槽:共享单车烧钱几百个亿,尖端科技却鲜有投资”式的指责
……
此消彼长,浮躁的资本都去炒模式创新,不在技术创新领域沉淀,乍一听有道理,但仔细琢磨,归因太简单。
我们认为,与其争论外卖、单车和茅台们该不该为“缺芯少魂”背锅,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科技研发经费的低效和浪费。
02
芯片“业内人士”吐槽共享单车烧了几百亿,却“罕有机构”投资尖端科技,导致中国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做不好。
这里有必要纠正两个认知。
第一,实际上,中国在半导体领域早就砸下了血本,规模以万亿计。
十三五规划期间,政府第一次以市场化投资的形式推动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基金),直接入股,国内半导体企业给予财政支持或协助购并国际大厂。
股东们实力强大,包括中央财政、国开金融、亦庄国投、华芯投资、武岳峰等资方、还包括中国移动、上海国盛、中国电子、中国电科等电子信息公司。
这支国家队财力有多雄厚呢?就大基金公布的最新投资情况显示,基金运作包含两部分:
一是大基金,初期规模1200亿元,截止2017年6月规模已达到1387亿元。现“二期”正在酝酿中,或达1500-2000亿元。
二是地方资本,大基金撬动了地方政府层面的产业基金,截止至2017年6月,达5145亿元。
大基金规模即将直逼一万亿元,且不论这还是10个月前的数据。截至2017年11月底,大基金已成为38家公司的主要股东,覆盖17家A股公司和两家港股公司。
“大基金”和国内另一个半导体投资驱动引擎“紫光集团”在这两年里砸钱建厂丝毫不手软,而外企也将芯片制造投资瞄向中国,半导体产业投资骤增。
目前中国在建的22座晶圆厂中,有17条产线会在2017年年末至2018年量产,新增投资约6000亿元人民币以上。

目前国内在建的22座晶圆厂
早在2017上半年,本土半导体就迎来了投资热潮,有多家企业上市,大唐电信携手高通等大佬成立瓴盛科技,台积电高层跳槽紫光,AI芯片爆出寒武纪科技这一独角兽,热闹事不断。
天价收购外卖的阿里,其实也没少参与半导体领域的事情。4月20日,阿里巴巴宣布全资收购中国大陆唯一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消息一出网民哗然,实际上,在过去两年BAT布局AI时,阿里一直对AI芯片情有独钟。

阿里巴巴在过去两年里投资的芯片公司

花费10亿人民币造芯片的小米,直白表示感谢政府
不管是政府、民间资本还是外资,半导体在这两年得到的投资绝不是“严重不足”。
第二,芯片是中美角力的目标,背后更多是国家意志,但资本流动却有一定的市场规律。
进口半导体支出超过石油进口支出,已足以让中国高层担忧;而半导体也是美国在信息产业时代保持优势地位的核心领域,所以小小芯片不可避免要承载这场中美角力。
但摆在中国面前的,是与美国芯片三十年的差距,就算短时间内有大量资本注入,还是没能改变半导体基础产业弱势的现状。
半导体产业链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本、源源不断的技术投入,从美日韩的经历,起步少不了国家意志,发展少不了政府采购的支持。
舆论大可以指责资本投向“红黄蓝”是没有道德底线,但民间资本流向外卖等这些给人民群众生活锦上添花的领域,本身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挟“国家名义”怪资本不投半导体,未免太不讲道理。
首先,半导体产业的投资与和他产业差别甚大,投资周期长,投资以后基本不用指望在短期内退出或者获得高利润回报。
其次,半导体是高资本行业,试错成本极高,懂行的朋友就在调侃前段时间恒大宣布的投资计划:
未来10年投资1000亿,在生命科学、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量子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机器人、现代科技农业等重点领域,和中科院共同创建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科研孵化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国家资本可以不计代价,但民间资本要考虑市场,顾虑明显更多。
另外,半导体行业本应具有极高的集中度,但“广撒网”让中国产业分布碎片化。
在美国,前十大半导体设计公司年收入占全行业比例超过90%,台湾超80%,而中国只达到45.9%,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涉及企业从736家暴增至1362家,2017年增速回落,但总量也达到了1380家。
在这样刚起步、高风险、凌乱的市场中,投资人更需要仔细甄别所关注的公司究竟是否具备核心技术,压根不能指望每一家公司都能得到资本青睐,也不是每一头独角兽都能被发现。
在2018集成电路产业与技术投资论坛上,盛世投资管理合伙人刘新玉还提到了政治风险:
“有时好的企业需要一两年才能收回来,回来以后是否有政策的延续支持是不确定的,总会发生不可预测的事情,去年是外汇储备,国内外政治、中美贸易情况等也难以预测。”
03
资本争夺战中,尖端技术突破的竞争对手不是外卖、共享单车。
有一个数据,令美国近年来非常警惕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中国R&D在2017年总投入达到1.7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总量比上年增长11.6%,增速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
全球顶尖的自然出版集团在2015年发布的《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中曾指出:
“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和科研产出均居于世界第二位”,
“研发投入(投入强度)已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当”。
也就是说,科研投入不存在强度太弱的问题,也不存在资金缺少的问题,美国警惕,中国骄傲,但是砸下巨额科研费用之后,技术创新却收效甚微。
我们认为,真正的挡路石是科研经费的分配问题,是花钱体系有问题,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率、浪费。
每年万亿的科研经费,都花到哪去呢?
1.开不完的会,出去玩的差
在2016年,新京报、财经网甚至新华网都在关注一件事情:过去数年间,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在科技研发,60%用于开会。

一开会,就可以报销差旅费、汽油费,甚至经常以因公出国、出差考察的名义,变相超预算,就算是清华、北大也不例外。
在中纪委高校巡视中,清华大学就对汽油费、差旅费和关联事项等重点核查,全部违规款项如数退回。
而安徽工程大学还发现,科研经费被用来报销歌舞娱乐、足浴、物业费等与项目无关的费用,而且出国(境)批次和人员膨胀迅猛。

北大毕业的S博士也透露,所谓出国考察不过是走走看看就完事,其余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旅游观光上。
2.买不完的设备
中国的科研机构最喜欢干的事情除了开会就是买设备,毕竟设备买来是实打实看得见的。

每年拨一笔经费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将团队里所有的笔记本、扫描仪、手机等等资源更新一遍,有时候一个导师手里有好几个课题,还能领到好几本最新的笔记本电脑,这不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吗?
但高校内部也存在二八法则,有钱的大学怕钱花不完,而有些实验室则穷得连仪器都不够用。
3.包装概念攒项目,套取课题经费
重大课题动辄上百上千万,资本的诱惑大过踏踏实实搞科研。


曾经2014年的一个段子,折射了当前学界的某些现象。

不过说到包装,谁都不如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
2002年8月,陈进从美国买来了10篇摩托罗拉的56800芯片,然后找来几个民工将芯片表面的MOTO等字样全部用砂纸磨掉,再找浦东的一家公司将表面光滑的芯片打上“汉芯一号”字样,并加上汉芯的LOGO,接着通过层层关系,搞到了各种权威机构的证明材料,宣称是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DSP芯片。
这是中国人多少年的梦啊!举国轰动之际,陈进一口气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甚至蒙骗国家总装备部申报了“武器装备技术创新项目”,前前后后没有一个机构发现问题,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这个史上最大的科研假项目后来被纽约时报揭露,令中国科学界蒙羞。
经费被滥用的情况在科研体制内部非常严重:
2014年,中央纪委通报,审计署2012年4月审计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
2017年8月,中纪委网站显示,北京理工大学对2698项横向科研项目进行结题结账处理,结算金额2.37亿元;
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院长陈英旭涉嫌贪污受审。检察机关指控,陈英旭授意其多名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套取1022万余元专项科研经费;
……
以上种种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对科技创新无疑是内部蚕食。
另一方面,因为现行课题制度对诸多费用比如科研人员劳务费严苛限制,造成有些科研人员只能套取经费用于提高生活待遇。
而没有套取经费的博士、博士后们就得靠博导这些“老板们”。
中国科研系统内部的评估大多时候就是一个词“Paper”,只要在SCI上发表论文,什么都好说,但是没有课题,没有论文,你很有可能会丢掉职称,所以博导们也只能争系主任、争院长,才能抢到课题,学界内部的“学阀”现象非常普遍。
另外,容易得到优先资助的,往往是在过去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项目,一些非常有原创性、新颖的东西反而很难拿到资助,因为投入产出比很难估算。
埋头写论文成为风气时,“学术不端”也成了风气。大量发表文章的压力导致不少人走捷径,抄袭、造假,造成中国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时遭到很高的拒稿率。
2017年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一次性撤销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来自中国的107篇文章。这些文章被认为“涉嫌同行评审造假,也就是系统性有组织地学术造假”。
这些课题不消说投入了多少科研经费,最终带来的不是技术创新的荣光,也没有给技术创新输送人才。
北大S博士淡淡地说,当年他们院里在年底报销科研经费时,只报了40%,其他抓破脑袋怎么补都补不上。
这说明了什么?
在抱怨报销制度不合理的同时,是不是也得问问,科研机构到底有没有做足研究?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