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忆由【懿扇堂】的诞生而想到的-浮生画记
林志忆
最近我好像又是消失了许久。
自今年年初,我终于意识到,公众号不同于我高中时期天天打卡的QQ空间,我就没有再傻乎乎的日更我的“青春文学”了。
公众号是个好东西,的确应该拿它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分享好的艺术作品,不限时空国籍;比如,记录我跟兴华的艺术创作,生活点滴。
想想最初给公号起名,之所以叫做“浮生画记”,也是受清末沈复的《浮生六记》影响。感觉做一对像沈复芸娘这样的夫妻,彼此相爱,又有共同所爱,实在是这平凡世界中的动人色彩。
所以说,“浮生画记”,首先要对我跟兴华两个人有意义,再慢慢的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才是我心中应该有的理想公众号。
那么在不发公号的日子里,我在忙什么呢?当然是努力工作,赚钱养家啦。以前曾经提到过,我跟兴华都是美院毕业生。在天津,经营着一家名叫“意初书馆”的国艺私塾。其实私塾我们从大二时就开始做了,因为我们两个人都过早的认识到了来自生存的压力,也没有带着“美院在校生”“未来艺术家”的光环反复意淫。
所以,我们早早的就开始创业,用自己的专业所长给自己换取生存的资本。在我们的艺术作品还十分不成熟的时候,能够开馆授课,是我们当时最好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私塾要命名为“意初”书馆了。
何为意初?就是坚守我跟兴华最开始创业的想法,也是现下流行到不能再流行的“不忘初心”。虽然被说的多了,就显得有点俗,但是不能否认这是个好词。
当年我跟兴华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毕业后,靠自己的能力生活下去,并且能够一直保持一个一直创作的状态,一辈子画画,画画一辈子。
想想就觉得美好。
现在看来,我们做到了。意初书馆因为我们的用心经营,越来越好。可能就是我跟兴华带着情怀与期许去做这件事情,所以学员家长对我们反而格外的认可。而兴华的作品,也渐渐地流入市场,慢慢受到了一些藏家的喜爱与认可。
因为做的是小而精的私塾教育,工作环境也非常的单纯,天天接触的都是孩子或者自身喜好书画艺术的成人学员,所以创作状态也不至于受打扰。
能有现在的状态,我们十分知足开心。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还是觉得,我们得做点什么——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所以,懿扇堂,就在这样的想法下诞生了。
往简单里说,我跟兴华,以及我们的一些同窗好友,要开始跳过画廊自己出售自己的一部分作品了,最好的形式就是扇面画。
往复杂里说,我们想认真的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更加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圈被一个央美毕业生的文章刷屏了。文章大致吐槽了作者自己以及美院毕业生们毕业就代表失业的一个情况,在我看来,那篇文章就是比较高逼格的发了个牢骚——央美的毕业生总是会有个性一点,毕竟大首都孕育出的青年,总是眼神尖锐,言辞犀利。
毕竟同是美院毕业生,还是有很多情况处境相同的,虽然我跟兴华都是中国画专业毕业,这个专业向来盛产艺术圈里的老实人(最起码外表如此)。但是,文章里的很多观点,我还是不算十分认同——这就是自我定位的问题了。
艺术家是什么?很多圈外人以及没明白过来的圈内人可能都会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高大上的职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么不差钱到是金钱为粪土,要么穷的抠搜的也要咬着牙视金钱为粪土——反正就是要视金钱为粪土,谈钱就是俗。
这真的是非常大的一个误解。
其实,在中国,“职业艺术家”的这一行业的彻底兴盛就是在近几十年。古人很少有“职业艺术家”,像赵佶,人家的职业是皇帝;颜真卿,人家既是文臣又是武将。明代徐渭,中国版的梵高,终其一生穷困潦倒靠人接济度日,也没见他天天忙于走穴出席活动办画展——他早年志在成为一个公务员,屡试不第,后来又给人家做幕僚工作。
所以说,“职业艺术家”,真的是时代的产物。仅从字面意思看,既然“职业”在前,那自然就是要靠“艺术”谋生,这就要有一个把自己的作品转换为商品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是很多艺术家自身没有想明白的。艺术家自己总是过高的估算自己的作品价值(站在艺术家自身未必就是过高,毕竟用心的创作就像自己的孩子,而且生的这孩子还必须卖),从而导致始终找不准自己的定位。
其实我常常听到哪位老师早年的哪一幅作品又拍出去了多少多少钱,几十万几百万都是常听的词汇。你去恭喜这位老师,老师总是会无奈的说:能被认可自然是好的,但是那些钱委实跟我没什么关系。再一细问,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堪称代表作的作品,都在早年被用一个很低的价格卖掉了。
我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你看,你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好的作品,但是你需要卖掉它才能继续眼下的生活,继续创作下去。于是这个作品就被以一个当时看起来还不错的价格卖掉了。可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即便是售出的作品也是要跟随艺术家本人一起成长的啊。
再说了,我始终觉得,从事艺术这个行业,只要收入大致说得过去,就应当把志向提高到另一个层次,作品被辗转拍卖出天价,虽然钱是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但是能拍到这样的价格,说明你的作品是有意义的——有意义才有价值。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本身更能肯定一个艺术家的吗?
有点扯远了。咱们稍稍低低头,缓解下刚刚使劲抬头仰望大师级艺术家的那种酸痛,再说说包括我们在内的青年艺术家们。
艺术当然是无价的,但是无价并不代表它是天价的——徐渭晚年潦倒度日,靠卖字画为生,我想价格应该不会太高,不然怎会潦倒?但是现在如果哪位朋友手里还有徐渭的真迹,如果不出手怕是要家里上五层防盗门了。
决定艺术家作品价值的,从来不是价格本身,而是作品本身。
你得真是个好东西——我是说,作品。
早几年我跟兴华在美院读书的时候,“市场”就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词儿。你的画有市场,就代表着有收入,有收入,就代表着能吃这碗饭。
但是现在回头看,也是发觉早几年的市场,真的是要靠“做”的,资本运作。如果说艺术家本人的作品好,还算可以。但是那几年,真的是有关系有人脉,即便画的不好也能做起来。我曾经在跟别人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明确表示,如果我画的不好,即便有人给我做市场,我也会拒绝,德不配位,迟早是要还的。能做出此类事情的人,绝对不是一个骨子里爱画画的人——应该是个骨子里爱赚钱的人。
后来我们临近毕业,在中央各类政策的引导下(主要是反腐),书画市场成交量大幅度下跌,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至于为何如此不便多谈,总之就是一些邪魔外道跟艺术本身无关的事情导致的这个状况。
经常有前辈跟我们聊天时说,你们是没赶上好时候啊,那时候只要有作品,就能有市场啊。我跟兴华只会相视一笑,觉得没什么要紧。
第一,即便赶上了那个时候,有市场的也未必是我们。第二,之前的市场泡沫还是太大,赶上了也未必是好事。重新洗牌,意味着一个良性市场的重新形成——何为良性?那就是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
真心希望,以后的书画艺术品成交,只跟购买者喜欢作品本身有关。这样,才能慢慢打造出一个好的书画圈。
我们在跟同行业朋友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家在自己的作品交易中都更偏爱私人买家、藏家。因为这样的状态更单纯,你喜欢我的一件作品,而我给出的刚好是你认为值得的价格,这样的过程总是另双方愉悦。
跟画廊合作,碰上有品位的画廊老板还可以,但是运气不好碰上完全追逐市场而走而定位又偏低(这里的高低主要指认知)的老板,那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经常会有外行指导内行的句子出现:“你这里加棵树......还有这里,加个太阳,客人喜欢!......不行不行,画满点,这样人家觉得买得值!”
那样的场景我都不敢想,每到这个时候我都无比感谢我跟兴华有意初书馆,让我们省去了初入画坛作为一个底层艺术家的必经蹂躏。
我就画我的,我坚持我的艺术思路与追求。你喜欢,愿意为我的作品付费,我们合作之后更是朋友——有什么比你喜欢我的作品,更能体现你知我懂我的吗?
这样我们就能抬起头颅,对那些品质不高的画廊say goodbay,美院毕业的我们的老师都是国内一线艺术大咖,教我们画画,你算哪根葱。
现在,私人藏家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因为大家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而是因为审美以及思想意识的普遍提高。毕竟书画投资作为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投资项目,从古至今都被上层社会大力追捧。而说到这里,我再强调一遍,所有的艺术品投资都不能靠听——多数是忽悠,你就得问问你自己的内心,好看吗?喜欢吗?被打动了吗?在这三问里,或许最低级的是第一问,但这就是个开始。
而在投资书画艺术这一块,审美高的人就会显现出先天优势来。如果你不仅仅审美高,也具备一定的深度思考能力,那就错不了,再说现在国内的艺术表现形式百花齐放,总会有你喜欢的那一款。
而我们做懿扇堂,就是想通过扇面画这一形式,把小而精的艺术作品因为“扇面”这一特殊的书画表现形式,送到更多的人手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与底蕴。
之所以选择扇面画,当然是因为扇子本身具备一定的功能性,可以自用,也可以收藏,当然,用作高端礼品送人,还是最常见的。
而中国人最具生命力的艺术,从来都是生发于实用的角度然后再升华——瓷器,紫砂,刺绣,莫不如此。只不过,书画艺术,更是文人、贵族的专属标志。
其实我今天就想推我们懿扇堂最近卖的不错的几套扇子的,但是一不留神,就说了这么多。也是最近的所思所想。
想想我们其实还是生在了一个最好的时代,有这个爱好,又没像古代因为阶层而有可能无缘书画;通过努力,还是跻身进美院接受最好的教育,享受一个现成的平台。现在,又有着类似公众号等等的自媒体平台能够有自我发声的机会——这真的实在是太棒了。
这个时代,为一个能专心创作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唯一缺的,就是你是不是那个能专心做好每一件事、画好每一张画的人了。
今天实在太晚,明日再推我们美丽的小扇子吧。我们是越过画廊盘剥的接地气的书画艺术品经营,在保证品质与格调的前提下,我们的价格并不高,从二三百元到上千元都有,明日上图。美丽的扇面画,哪怕看看图片也是赏心悦目的。
敬请期待吧。
哦对了,懿扇堂是个简单大气的名字,懿者,美好的意思。这个字,带着我对我跟兴华、以及我们身边优秀青年艺术家的无限期许。
愿我们都遇见,美好的一切。
梓桦君
个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