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忆用金字塔解说汉语逻辑使用的名词术语-sidong1561

林志忆用金字塔解说汉语逻辑使用的名词术语-sidong1561

林志忆汉语逻辑传授的内容是什么?一句话,汉语逻辑传授的内容就是著书立说的篇章结构和表述真理的规则格式。
汉语逻辑使用的名词术语可以通过哲学金字塔的逻辑图像进行解说。下面我先给出一个表明汉语逻辑理念的金字塔结构。

汉语逻辑方法的根基建立在名与实的矛盾关系上。古人对于名称的分类是按照认识结构展开的。具体的分类方法是将名称分为“私名——类名——达名”三种形态。
其中“私名”对应康德的感性环节:具体同一是科学理论需要遵循的表述规则。它分为四种形态:
1、本质环节是两分法—同一律:符合亚里士多德的“个别就是一般”的认识结构。
2、过程环节是三分法—对立统一律:符合康德的判断表、范畴表的逻辑方法,以及黑格尔的矛盾运动形态。
3、系统环节是四分法—四者同一律:符合叔本华的思维规律: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4、真实环节是逻辑法——思维形式规律:菱形结构,河图五的样式。符合老子河图给出的逻辑模型。
“类名”对应康德的知性环节:抽象同一是经验理论、日常会话遵循的表述规则。其鲜明特点是:讲话,写文章没有体现出与认识形态、认识属性和认识结构关联在一起的思维规则。
“达名”对应康德的理性环节:理性的特点是进入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环节。这是不可见但可知的矛盾形态。这里所说的“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指的就是不同观点理论之间的关系、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方法逻辑之间的关系、思维规则和思维口诀之间的关系。公孙龙用指非指的矛盾形态揭示出名与实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受汉字的造字方法与形成的逻辑理念的制约,汉语逻辑方法的根基和起步就是康德的先验逻辑,没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观制定的形式逻辑规则:表述环节要遵循A=A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汉语的语法规则源自公孙龙论证的“名实当原则,正名正位法”。它强调用字的精准性,不能只看字音不看字义。要把字义内容牢牢把握住,例如“辩论”不能写成“辨论”。因为二者发音相同,表达的字义内容截然不同。
“辨”用眼睛区分,“辩”用嘴进行言说,这是两个同音字的本质区别。逻辑图为:
┌分辨:用“目”即眼睛进行区分观看
├区别:发音相同字义内容不同
└分辩:用“嘴”,口头上区分,争论
这样的表述规则在西方的拼音字符中是没有的。可见,文字形态不同,语法规则也会不同。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存在决定意识”。文字的形态不同,语法理论和逻辑属性也会不同。汉语逻辑是建立在名与实的矛盾永恒存在的根基上,它创新出来的逻辑方法是思维把握真实存在——动态模式的科学方法。这是与西方的理性思辨方法截然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
接下来我通过哲学逻辑图像的形式,将汉语逻辑方法的形态特点展示出来,它是这样的形式:

这个逻辑图将汉语逻辑方法与德国古典哲学创新出来的哲学逻辑方法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展示出来。在汉语逻辑方法中,没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制定的表述规则,它的起点就是康德的先验逻辑方法:图像法正位法。这是与汉字的属性——字画同源相一致的。华夏民族表述内容用文字,表述逻辑关系则采用两种形式:抽象形式是虚字,它将文字内容之间的关系表述出来。具体形式为图像,此时文字表述内容,图像表述逻辑关系。由此构成《易经》传承的图文并茂法,解说和演绎一体的形式。这种辩证表述法在西方的语法理论中是没有的。它是根据汉字的属性和形态特点创新出来的。由此彰显出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理性思辨方法截然不同。
思维规则表明:存在环节是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彼此之间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文字形态不同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逻辑理念不同,价值观不同。两种文明之间具有互补性,西方学者通过理性思辨的方法能够创新出各个领域的学科知识,中国古人则通过求真务实的方法率先创新出辩证认识的规律性:哲学的一幅图画,语言游戏规则。可见,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人们只要应用老子河图模型法,就能够破解康德的先验逻辑之谜,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之谜。而德国古典哲学留下的这两个谜团,用西方的理性思辨方法是不可能破解的。理由根据是:哲学逻辑方法的创新成果超越了认识论视域的限制,它上升到柏拉图探索的“事物的型、真理的型、善的型”的虚无境界。这些内容都是不能认识和理解的对象,是无法言说的思维工具。
正当西方学者困惑人类思维如何才能上升到形而上学高度的时候,我的《老子河图解密》给出了科学的答案。这就是学者们只要应用老子解析河图的方法,就能够跃升到形而上学的虚极境界。现实中只有应用老子解析河图的方法,哲学家们才能够破解康德的先验逻辑之谜,才能够破解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之谜。由此彰显出中国古代的道——老子河图具有的神奇魅力。它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神器”。老子河图就是华夏民族固有的智慧,信不信由你。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