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忆生物体生存的目的和手段-小白的写字台

林志忆生物体生存的目的和手段-小白的写字台

林志忆生物体生存的目的和手段
今天先说大二在经济学课上学到的一种观点:考察一样东西、一件事情,首先要分清楚,目的是什么?手段是什么?
一、首先我们要问:生物的生存,目的是什么?
我认为,目的是实现生物体自身的延续。既然活着是死亡的对立,那么活着就是要避免死亡,要活下去。但是,我们可以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得知,我们的生命,本质上却是与自然规律相悖的。自然规律是,事物的运动总是要朝着向一个“平衡态”发展。平衡态,就意味着能量最低、混乱程度最大——但是看看我们复杂而却高度有序运行的身体,看看我们缜密的逻辑思维,看看我们精致的五官和滑嫩的皮肤——分明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对抗嘛!
看看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的看法——没错,薛定谔不光喜欢猫,还喜欢活细胞。
“一个孤立的系统,或一个在均匀环境里的系统伪了目前的考虑,我们尽量把它们作为我们所设想的系统的部分)它的熵在增加,并且或快或慢地接近于最大值的熵的惰性状态。现在我们认识到,这个物理学的基本定律正是事物接近混乱状态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跟写字台上放着一大堆图书、纸张和手稿等东西表现出的杂乱情况是同样的,除非是我们在事先预防它。(在这种情况下,同不规则的热运动相类似的情况是,我们不时地去拿那些图书杂志等,但又不肯化点力气去把它们放回原处。)”
——《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P80
“生命物质避免了趋向平衡的衰退生命的特征是什么?一块物质什么时候可以说是活的呢?那就是当它继续在“做某些事情”, 运动,新陈代谢,等等,而且可以指望它比一块无生命物质在相似情况下‘维持生活”的时间要长得多。当一个不是活的系统被分离出来, 或是放在一个均匀的环境里的时候,由于各种摩擦阻力的结果,所有的运动往往立即陷于停顿;电势或化学势的差别消失了,倾向于形成化学化合物的物质也是这种情况,温度由于热的传导而变得均一了。在此以后, 整个系统衰退成死寂的、无生气的一团物质。这就达到了一种永恒不变的状态,不再出现可以观察到的事件物理学家把这种状态 称为热力学平衡,或“最大值的熵”。”
——《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P56
这里的“最大值的熵”对于每个具体的生命而言,就是死亡。是的,生物是高度有序的自组织的有机体,其熵(系统混乱度)远低于物质世界的平均值。
可是为什么我们还能活着呢?薛定谔认为我们的新陈代谢过程产生了“负熵”,抵消了生命体的熵增。
“在我们的食物里,究竟含有什么样的宝贵东西能够使我们免于死亡呢?那是很容易回答的。每一个过程、事件、事变——你叫它什么都可以,一句话,自然界中正在进行着的每一件事,都是意味着它在其中进行的那部分世界的熵的增加。因此,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增加它的熵——你或者可以说是在增加正熵——并趋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险状态,那就是死亡。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不断地汲取负熵,我们马上就会明白负熵是十分积极的东西。有机体就是赖负熵为生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新陈代谢中的本质的东西,乃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 ”—
——《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P78
二、为了实现“生物体一直活下去”这个目的,生物体采用了哪些手段呢?
我认为手段一般有二:一个是如上面所说的,是生物体自身进行的新陈代谢,包括自己与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即进食、饮水、通过感官警惕危险、寻找食物等等来实现自己的生命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长和衰老;另一个是通过生殖繁衍,变相的实现自身的延续——即通过另一个含有自己遗传物质的生物个体,来实现自己生命的永续存在。
为了实现这种“永续”,生物体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比如,从低等生物进化到高级动物,从最初的被动适应自然环境进化到灵长类动物能够主动改造自然——今天,这些灵长类甚至要毁灭自然了呢。比如,进化出眼睛鼻子耳朵等等感官以获得信息:眼睛接受的是电磁波传达的信息,耳朵接受的是机械振动传达的信息,鼻子接受的是化学分子运动散发出的信息。这些信息告诉生物生物在哪里、同伴在哪里、危险在哪里等等,并且刺激动物进化出了更为高级的神经系统以至于产生了人脑和意识。比如,动物们从草食到肉食再到杂食,利用食物中的能量的效率越来越高。以上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必要条件吧。
三、“目的的目的”
而当我们放大地再看,生命究竟是什么?前文所述多是以动物为例,但让我们考察一下最简单的生物——噬菌体,一种蛋白质包裹着遗传物质、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病毒。噬菌体不能自己捕食,不能利用光合作用产生自己需要的养分——
它“寄居在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就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复制。”噬菌体的侵染过程,“噬菌体的尾部附着在细菌的细胞壁上,然后进行“侵入”。细菌的DNA合成停止,酶的合成也受到阻抑,噬菌体逐渐控制了细胞的代谢。噬菌体巧妙地利用寄主(细菌)细胞的酶和其它物质,大量地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并形成完整的噬菌体颗粒。噬菌体的形成是借助于细菌细胞的代谢机构,由本身的核酸物质操纵的。噬菌体成熟后,在潜伏后期,溶解寄主细胞壁的溶菌酶逐渐增加,促使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来自百度百科“噬菌体”词条)
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生物体生存必须的两种基本手段:生长和繁衍。而且似乎,噬菌体遗传物质的不断复制才是其目的所在呀——它自己都懒得搞一套系统自己新陈代谢了。这看样子佐证了《自私的基因》中的观点:
“那么似乎,每一个生物体,包括作为动物的我们,都是在基因的指挥下忙忙碌碌一生,完成了基因给于的任务——生长和繁殖,并把基因这个“主子”世世代代传下去——从这个角度上看,基因是个“上帝”般的存在。”
又比如,生物体在哺乳期的很多行为是不利于自己的生存的。在自然条件下,生物自己的食物都不一定够自己活下去,并且还有天敌环伺,等着机会捕食它们,但大多数生物还是愿意为了自己的后代冒着巨大的风险、尽一切努力抚养自己的后代,甚至愿意为其付出生命。类似的例子不用举大家也知道很多。
前文已经指出,生物体生存的目的是自己能够生存下去,但这里生物体却愿意为后代做不利于生物个体自身生存的事情——那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生物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从而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抚养后代?还是遗传物质为了自己能不断复制,而对生物体的进行的编程似的操控(遗传物质将这种“母性”行为包含进自己,从而固定为生物体千年不变的的本能),以保证整个生物种群的长久延续,从而进一步保证基因自身的不断延续?我倾向于后者,毕竟也就人类能清晰理智地认识到母性的“不理智”之处,其他生物不具有这样的思维。当我们仔细地审视伟大的母爱时,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大部分都是来自母亲的本能——而且本能的东西,注定是世世代代的镌刻在几乎所有动物的DNA中了。这种让人后怕的观点《自私的基因》中有详细叙述。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目的的目的”——每个生物体不顾一切的活着、繁衍着,这到底是为了实现它自己的生存和延续,还是说,生物体其实也是完全无意识地在生存,而这背后则是基因在为了基因自己的传承而布下的一盘大棋?
好,今天写累了,先这样吧。
人要面对的事情嘛,无非人和自己的关系、人和别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今天写的算是第三个关系的。
我期待用这个随笔系列把我目前的世界观系统地梳理一次。当然,我从不觉得自己的本事能找出来正确的答案、甚至确定的答案我也不见得能得出。但是我还是会尽力去想。写出来虽然费力些,读起来可能枯燥些,但思考是乐趣无穷的。
我觉得好奇心、想象力和行动是最宝贵的。我害怕失去好奇心的那一刻——当你对世界一点也不感兴趣了,那和死了有什么分别?而当一点点理清楚自己的思绪时,会觉得自己没有白活着,觉得做决定会有依据,觉得一切都还有希望。
宏皓
2017.1.15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