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忆生活处处是套路,总是很难一眼看清楚-过客叨
林志忆
不知不觉竟然停更两月了,甚是自责。昨天双十一过完了,朋友圈发起了吃土旋风,感觉发菜谱似乎不合时宜——土这种神奇的食材,太难驾驭。临时起意分享一点精神零食给大家。
先说说最近的“剁手节”——商家套路多,不是刚需只能躲
犹记得最初的11.11只是网上逗乐的光棍节——当年还在校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大家闲来无事,凑凑热闹,赶赶时髦过个节。这一现象被商家敏锐的抓住,于是变成了“剁手节”。各种特价、秒杀,大家玩得乐此不疲——那折扣都简单粗暴,足够吸引人挑灯夜战啊。然后随着网购的繁荣、线上与线下的厮杀到和解。普通消费者想要简单粗暴薅羊毛变得越来越艰难。
比如,今年的双十一,优惠券、直降红包、定金膨胀、满减券、定金膨胀……懒癌晚期患者如果没有从10月底开始抢券、屯券的已开始萌生退意。翻看各路论坛、网站的技术贴,神奇的发现,达人整理的攻略用起来也并不是特别简单,而且如果没有完全遵循攻略,就肯定拿不到最低价,说不定还会高于平时价(毕竟活动前提提价是很多商品都会有的情况)。
于是,本来只想随便买买超值产品凑个热闹的小伙伴,连围观的心都凉了一半。细想一步,花大把时间研究各家攻略,再比对价格,然后蹲守到0点抢购,并且顺利抢到,这是多少时间、精力堆出来的差价啊。如果用经济学思维来看,这不是精细化的价格歧视策略么?对价格敏感度不高的,可能没到双十一就买了,或者说最不费脑的优惠券就足以让他们下单了。对价格敏感度越高,就越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攻略并付诸实践。不过,价格敏感度与商品的刚需程度是呈反比的,比如北上广深的房子打特价,恐怕再复杂的攻略大家都会乐此不疲的研究下去。至于什么定金不退啦,商家之间纯属互相恶心的标价啦、线下店铺否认线上产品的官方性啦,这些奇妙的套路就没啥可说的了。
其实吧,11.11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年轻人娱乐创造的一个节日,商家愿意搞搞促销啥的,丰富这个节日的可玩性,当然是好的。如果又想博眼球、又想利润最大化、还想顺手打败竞争对手,还真的就容易把活动搞尴尬了。
再说说今年的热播剧——网剧、电影、电视剧,套路越来越扭曲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热播剧通常还是表扬的声音多过批评的,而且主要还是源于质量的保证。然而今年的几部热播剧很有意思的是,刚播出几集的时候,往往好评如潮;进展过半,开始评论分化;临近结局,吐槽纷至沓来。当然,也有个别突出的,播到一半评论就已经反转了。
比如上半年的反腐大剧,开始的时候几乎全国人民口口相传的安利,都是自来水。剧情紧凑、演员演技在线,然而播到后面,主角的外挂全开,配角遭到碾压,铺垫那么久树立的强大反派遭到主角光环的秒杀,外加主角的政治课讲义式对白,让人顿觉惋惜。甚至可能后悔自己到处给人安利。
再比如下半年的女性励志剧系列。开篇本以为是女主跌落谷底,用自己的坚强勇敢和智慧慢慢爬起来,站稳了,成就一个更好、更强大的自己。于是竞相推荐,好剧别错过。事实是,刚刚推荐完,就发现剧情已经进展到了标准玛丽苏套路,不管优秀不优秀的男主、男配、男性路人甲,不是爱女主就是忠心服务于女主。特别是有技能的、有外挂的男性角色,不光爱女主,还要因为这份爱,全方位服务于女主。最不能忍的是这种爱来得突兀——基本都一个套路,女主好与众不同,好喜欢。就想问问,为什么勤奋努力的精英白领女性比不过白莲花女主?凭什么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成为商业奇才不行?非得是市井出生,受教育有限的女主才可以获得全剧男性角色的爱,并依靠这种来自跨界的爱开启外挂,成就商业霸业?印象很深的是某八卦公众号甚至直接发文向读者道歉表示不应该在没看到后面玛丽苏剧情的情况下积极向大家推荐电视剧。
想起一位毒舌少女曾经说过“很多影视作品,你觉得不好看、槽点多,只是因为从一开始它们就不是针对你这样的观众拍出来的”,实在是不能同意更多。现在,看剧真的需要谨慎,不然洗眼睛还挺麻烦的。
最后说说各种塑料花情感——综艺的套路,全靠剪辑的功夫
下饭综艺有很多种,一个人吃饭,看看乐呵的;跟毒舌饭友吃饭,其实看看槽点多的,气氛更活泼。遍地开花的真人秀,看多了基本能摸出一点规律,不过那并不是最有趣的。艺人在综艺里都会尽量展示自己的优点和涵养,不过人的眼睛很难说谎,排除演技爆棚的特殊情况,大概率还是能看出一些有意思的真情实感。
于是,真人秀的可看性大幅提高。是的,我就是这种看眼神飙戏的观众,特别喜欢看他们表演,嘴上客气有礼,眼神里带着杀气。对于套路明显的,更是能看出演员们身心的疲惫。墙裂推荐各位下次看综艺的时候,带着发现的好奇心,去探索演技的神奇,你会发现,好多节目都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