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忆用水银治病的藏药-文脉非遗

林志忆用水银治病的藏药-文脉非遗

林志忆
“说起西藏你会联想到什么?天山、纳木错、珠穆朗玛峰?还是活佛、转山、唐卡?亦或是青稞酒、酥油茶、风干牛羊肉?
那提到水银你会想到什么?炼丹!!!对,就是炼丹,那个让很多古人向往的长生药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果,你觉得在药剂中添加水银灯重金属一定会死人的话,那你一定是没有见过藏药这个神奇的存在。
说起中医,大家都不陌生,无非就是用各种动植物甚至于各种石头熬汤,类似于茶,但是却没有茶的清香。
中医之中划分很多分支,除了我们平常说的中医以外,还有一个可能大家不太熟悉的藏医药。
藏医药其实是一诞生在雪域高原上的医学体系来头可不小——在藏、蒙、维、傣四大民族医药中列于首位,是仅次于中医的第二大传统医药。

藏医学简史
对于上千年的藏医药学发展史,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
公元2世纪的时候,藏族祖先们就知道在伤口处涂抹酥油可以帮助愈合,治疗外伤肿胀可以用青稞酒糟。
3世纪时,他们懂得了“有毒必有药”的医理,并且会用放血、火灸、按摩等方法加以治疗。
7世纪的松赞干布更是对藏医学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比如,他娶了文成公主,汉族的中医药学便进入了西藏——公主的陪嫁中包括了“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医学著作四种”。
同时,他还主动邀请周边国家的医师来藏,与本国的医师合作编写了不少医学名著,并且收留外来行医者在藏区行医、传播医学知识。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医药学也纷纷与藏族本土的医学开始了切磋与交融。

除了“引进来”,当然还有“走出去”了。在吐蕃王朝时期,医学家玉妥·元丹贡布广泛搜集研究民间医方,遍访各国名医,最终编纂出一部集大成的《四部医典》,为藏医学创建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到15世纪时,藏医药体系中出现了南北两派学术争鸣的现象,在不断的争议交集中丰富和发展着藏医药理论。此后,《晶珠本草》、《千万舍利》、《四部医典注释》等诸多医学著作相继问世,医学圣贤不断涌现,到了20世纪,十三世达赖喇嘛创办了“门孜康”(医算局),广招门徒,传授医药理论,藏医药不断进阶,声名远播。

其实,藏医药的漫漫历史远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一般人也许会觉得无趣,那我们就来说说其中最独特、最有代表性的金属类药物和药浴,也许能让你最直观地了解藏医药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医学体系。金属入药
藏医药既源于青藏高原,必然是以当地独特的植物、动物等作为药材库,中医药材也不外如此,但是你听过将金属元素和矿物质入药的吗?很多在中医看来含有剧毒的物质,在藏医眼中却是极珍贵的药材呢。

金刚石、绿松石、蓝宝石、翡翠、水晶、珊瑚……这些你认为是用来做首饰或装饰的矿物在藏医眼中都是药材,就更别说黄金、银、水银、铁、铁锈、黄铜、锡、铅、锌这些金属了。
元丹贡布早就在《四部医典》里说过,世上无物不是药,只要炮制工艺到位。换句话说,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14世纪的藏医药学家朱青·俄尖巴就专攻水银,他系统总结了水银炮制理论和传统炮制工艺,首次将水银制剂应用于内服,开创了用水银等重金属药物治疗肿瘤、溃疡、心脑血管等疑难杂症的先河。

将金属炮制成药是藏药所独有的,而如果要在金属类药物中找出一个代表,则非“佐塔”莫属。
“佐塔”是藏语“仁青欧曲佐珠钦木”的简称,中文意思为“煮炼之灰”。它是一种用水银洗炼八种金属和八种矿物而成的特殊药剂,它的炮制方法代表了藏药的最高水平,也是衡量一位藏医医术高低的标杆。
首先,负责炮制“佐塔”的人需要多吃肉类,加强营养,以增强自身的抗毒能力,在操作时还需要备有其他的保护措施。然后准备好硫磺,将“能持八铁”(金、银、铜、铁、响铜、黄铜、锡、铅)和“能炽八元”(金矿石、银矿石、铜矿石、自然铜、酸石、雄黄、雌黄、黑云母)加入辅料去毒去锈后再煅烧成灰。

运用大量辅料进行洗炼是“佐塔”的工艺特色。炮制能持八铁的辅料可谓五花八门,有沙棘果膏、黑矾和黄矾的水浸液,酸酒,还有人尿(是的,你没看错)等,而能炽八元的辅料也不输,有皮硝、碱华浸液,还有硫磺和白草乌混合后,用黑矾和黄矾浸水后加清油等。
然后进行水银的祛污。先将三辛粉和水银装入皮口袋,扎紧后揉搓3天,清水洗净后泡沙棘水过夜。再将水银放入石槽,依次加碱花、青盐粉、三酸水、各类盐类、芒硝、硼砂、大蒜水、酥油等,充分搅拌20天,同样清水洗净后加沙棘水过夜。

最后通过大煮、中煮、短煮,加入不同的辅料去毒后,将水银与硫磺、能持八铁灰等充分搅拌,最终形成的黑色粉末就是“佐塔”。整个炮制过程需要40天左右。

当然了,作为全民信教的民族,佛教在“佐塔”的炮制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藏民们相信,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进行佛教的加持和祈祷仪式,能够增强“佐塔”的药效。
如果在看完炮制过程后你仍然对“佐塔”心存疑虑,那大可不必,因为它早已经通过了“科学的考验”:现代医学家们对它进行过一系列的化学分析,以及毒理和药理的检测,证明它对骨质、骨髓、关节、皮肤等多种顽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具有延年益寿、补血活血的功能。但由于它的制作复杂,剂量控制困难,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作为药引,配制出如七十味珍珠丸、仁青芒觉等珍贵的藏药,这些药品对各种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颇有疗效。
顺便插一句,不知道为什么,“佐塔”的炮制让小编想起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风行的服食丹药以追求延年益寿的文人士大夫们,看来他们的信仰并没有错,错的是炼丹方法啊。藏药浴
说完了高深莫测的“佐塔”,我们再来了解一个通俗易懂的——药浴。
药浴是藏医学中独特的内病外治疗法,具有疗程短、疗效确切、经济简便、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优势。根据不同的病症,患者将全身或局部浸泡于药液中,选择适当的温度浸泡洗浴,而药液借助着水的特性,使药物透过皮肤毛孔、穴位等直接进入经络、血脉,遍及全身,从而发挥疗效,这与中医的理论倒颇为相通。

藏药浴的发明来自温泉的灵感。很早之前,藏医们就发现了天然温泉有着良好的治病疗效,但是温泉数量有限,分布不均,又受到季节和气候的限制,所以藏医们就不断尝试用药物来模仿并代替温泉,而他们最终研究出来的成熟组方,就是“五味甘露”。
生长在高原上的植物有着供氧力强、抵抗力高、活血化瘀效果好的特性,用它们制成的药物药效显著、药力强劲。而藏医就是从中选取了“五味”。
但是,不同时期的藏医配方并不相同,以《四部医典》的标准注释本《四部医典注释·蓝琉璃》为例,其中记载的“五味”是以黄花杜鹃、刺柏叶、藏麻黄和灰野蒿四味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病症添加一味对应的植物,比如中毒症加柽柳,浑浊热症加沙参,陈旧热症加甘松。
在用作药浴时,除了以五味甘露方为基础药方外,还要加减其他的药物,经发酵、煎熬和辅助药物配伍而成。

至于它能治疗的适应症,《四部医典》中也早有记载:“肢体僵直、蜷缩、累疬疔疮新旧伤肿胀、驼背、骨肉黄水,各种隆症都有效果”,不仅如此,它对风湿、类风湿、坐骨神经痛、偏瘫、产后风、荨麻疹等同样有良好的疗效。而针对不同的病症,医生可以为病人选择水浴、汽浴、缚浴、砂浴、花浴、骨浴等不同的浴疗方法以获得最好的效果。

五味甘露药浴作为藏医的发明,曾经长期秘而不宣,直到15世纪才有了文字记载的两种不同组方,17世纪才明确了标准组方并一直沿用至今,但值得一提的是,五味甘露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方子,而是一个开放的、具有活力的组方单元,可以根据临床病症的不同不断加减变化。泡泡澡就能治病,这应该是最轻松有效的治疗手段了。
不过,雪域高原上的医学神秘而悠久,我们只是从“佐塔”和药浴中管窥到一点点它的精深罢了。
—END—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