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从津门走出的盖叫天 纪念盖叫天诞辰130周年-京剧三鼎甲
赵绪昕先生
戏剧评论家 作家
从津门走出的盖叫天
——纪念盖叫天诞辰130周年
赵绪昕
今年是京剧武生“盖派”艺术的创始人盖叫天先生诞辰130周年。在当今京剧武戏较比文戏未能得到同样重视的情势下,纪念盖叫天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本文是想以他做为众多武戏前辈优秀演员的一个代表,意在提醒有关方面要了解京剧武戏和武戏演员曾经有过的重大成就和影响,体贴武戏演员的不易,加强对武戏的重视与扶持太平洋英雄,扭转“重文轻武”的严重偏差和局面。只有文戏的存在影子姐妹,不是京剧的全部,振兴也只是振兴了半部京剧而已。只有当京剧既有文戏又有武戏的时候,京剧才是完整的,京剧这门中华民族瑰宝艺术才算真正得到了传承与保护。
盖叫天《七雄聚义》1954年录像(时年66)
【石榴花】又只见红日西下月无光,昏惨惨云雾柳成行。又听得庄中人言闹嚷嚷,马嘶尘滚风声狂。急慌忙催马拎缰,急慌忙催马提缰。披星戴月阳关走,耳听得梆儿响奔扬长!
唱词参考
学 艺
盖叫天(1888-1971.1.15)原名张英杰、字燕南,艺名盖叫天,河北高阳人。他出生于农村佃农之家搭桥过河,其父张开山务农为生,有子五人:长子张英甫,武旦演员,艺名赛阵风;次子张英泰;三子张英才;四子张英俊,文武老生演员,艺名七金子;五子张英杰,武生演员,艺名盖叫天。河北省是古代燕赵之地,人居历史久远,文化淀积深厚,是中国北方戏曲许多剧种的摇篮,如高弋腔、北方昆曲、河北梆子等等。同时,河北省也是培养戏曲名家的温床,高阳地区就出了不少戏曲名家,除了盖叫天,还有大名鼎鼎的“响九霄”田际云等。
盖叫天早年剧照
张英杰兄弟学艺纯粹出于生活所迫,而且张英杰不是一气儿学下来的,有个反复的过程。先是8岁时与四兄一起入天津隆庆和科班做艺徒。隆庆和科班就是由著名艺人田际云筹资兴办,初期规模不大,设施十分简陋,坐落于天津旧城西门附近的一座废弃的大车客店里。这里商贩云集,江湖艺人聚集,在此有寄宿的,经商做小买卖的,卖艺的,形成一个小社区。隆庆和戏班是个包括多剧种的戏班,有梆子、京剧、南昆、北弋,一个以跑各地码头和赶庙会演出为主的水陆班子,比起专赶庙会的草台班子来,还算正规一些。
这个戏班以演武戏为主,基本演员由二、三流的艺人承担。柴鸥有时该戏班从外边聘请头路演员参加演出,如陈德霖、孙菊仙、汪笑侬、老三麻子这些大牌演员,也曾来该戏班做短期助演。除演出外,隆庆和戏班还培养艺徒,如盖叫天、王德山、鲍顺义、小桂元、赛阵风等人,都在此坐科,后来成为名演员。这个戏班在鼎盛时期曾发展到正式演员、乐队、艺徒共有100多人组成的规模。
【西皮二六】
黄罗宝帐领将令
气坏老将黄汉升
昔年某大战长沙郡
偶遇君侯二将军
某中了他人的拖刀计
咱那百步穿杨我就箭射他的盔缨
弃暗投明来归顺
食王的爵禄臣当报王的恩
【西皮快板】
效当竭力把忠尽
再与师爷把话论
一不用战鼓咚咚打
二不要护将随后跟
只要黄忠一匹马
匹马单刀取定军
十日之内功得胜
军师大印它付了某的身
十日之内不得胜
现有人头挂营门
来来来带过爷的马能行
【摇板】
要把那定军山一扫平
唱词参考
戏班的老艺人齐瑞亭为张英杰开蒙武戏《昊天关》,之后再教他《双盗印》、《八大锤》等戏。9岁时他以“小金豆子”艺名在天津首次登台,在开场演的就是《昊天关》。在戏班里,他见识了不少名角的舞台风采,对他今后的艺术进步影响深远,获益匪浅。他学戏刚有些眉目,八国联军入侵,反抗侵略的义和团运动兴起。社会动荡,市面萧条,戏馆关闭,他们只好暂时回乡。
所以,张英杰在科班学艺也就是两年左右的时间,打下一些基础,他真正的本事是在后来的一边演一边学中得来的。在农村生活不下去,他们再次出来,赴上海投奔在那里已经立稳脚跟的大哥张英甫(赛阵风)。在上海张英杰学了些文戏,如《马芳困城》、《打金枝》、《三娘教子》、《桑园寄子》、《铁莲花》(又名《扫雪打碗》)、《金水桥》、《定军山》等。他11岁在上海老天仙茶园初次登台唱了一出《打金枝》,扮演老生角色的唐代宗李豫。
后来他随剧团到汉口演出,以《定军山》亮相,深受欢迎。他在汉口又学会老生戏《取成都》,并且向唱老旦的艺人薛桐寿学会《钓金龟》、《滑油山》(《目莲僧救母》)、《遇皇后·打龙袍》等。他成为有学过武生、老生、老旦学历的多才能的演员。
艺 名
张英杰小时乳名叫“斗子”,过去农村孩子的乳名常与农家事物有关,“斗”是称粮食的量具,叫孩子为“斗子”是期盼吉祥、五谷丰登、生活宽裕、日进斗金的意思。斗子很活泼好动,有股子机灵劲儿,进了科班以后,启蒙师齐先生很喜欢这个孩子,看好他今后的前途,便给他取名叫“金斗子”、“金豆子”,更显金贵了。此外,他从艺后曾经用过的称呼还有“小客串”、“小白旋风”、“小菊仙”、“小小叫天”,所用时间都不长。
张氏兄弟进科班,学艺生活异常艰苦。据孤云的《幼时盖叫天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的《京剧艺术在天津》第1版第143页)记载:“十来岁的斗子随着隆庆和到蜂窝赶庙会时,和大哥赛阵风一出《花蝴蝶》,赢得一个‘小白旋风’的美称。斗子身着粉白色的花抱衣裤,哥俩打档子整齐紧凑,一时刀光剑影,上下翻飞,宛如旋风疾转,看得人们眼花缭乱,从此这个‘小白旋风’在蜂窝庙会上叫响了。豆子第一次有了艺名,就再也不叫‘小客串’了。但是,‘小旋风’和‘小菊仙’等艺名,都未能持久,最后终以盖叫天的名字驰誉南北。”
盖叫天 俞振庭《艳阳楼》剧照
张英杰的盖叫天艺名的起因,还有一段故事,是他与别人赌气赌出来的。据他口述、何慢与龚义江整理的《粉墨春秋》一书记载:他少年时在科班有位齐先生给他取艺名“金豆子”,这个艺名对专演武戏的演员可以,如果演文戏就不合适。等他到了杭州,大家合计给他取个艺名叫“小菊仙”。孙菊仙、谭鑫培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京剧领军人物,谭鑫培的艺名曾用“小叫天”。张英杰本人认为谭鑫培的“小叫天”好听,想借谭鑫培的名气“弄点小米吃”,就要以“小小叫天”作艺名。
此意一出,立刻遭到在座的一个人的嘲笑,在一旁冷笑道:“哼,你也配叫这名儿?”认为他不知天高地厚,简直是笑话!盖叫天性格倔强,当时年轻气盛,一下子把他的火给点起来了,顿时两人就顶起嘴来。他心想:我为什么不能叫“小小叫天”这个名字?你们别把人看死了,我今后不光是要继承前辈的艺术,还要自成一家,盖过“叫天”,独树一帜呢。就这样,他一赌气就用上了“盖叫天”这三个字。他改名为盖叫天,应该是在他十六七岁以后。
从 艺
16岁时的张英杰以“小金豆”艺名在天津大观茶园搭三庆班剧社演出,演开场戏,可见他16岁时尚未改称盖叫天。实际上他从10来岁起就经常不断穿梭于南北各地演出,流动性很大。但是,他早期在天津演出的活动,以及以下多处演出的经历,在关于他的一些书里,如《粉墨春秋》、《燕南寄庐杂谈——盖叫天谈艺录》、《活武松盖叫天传》等,记录得非常简略,大多没有记录,本文略作补充。
盖叫天《武松打虎》剧照
根据天津《大公报》的记载:1904年4月16日至6月30日小金豆(即后来的盖叫天)在三庆班与吕月樵、牛春化、李长奎、尤金培、张长奎、一阵风、飞来凤、七仙旦、刘长瑞、高德胜、张风亭、范宝亭、孙福祥等同台,演的全是开场戏。从他这时仍在完全演开场戏的情况看,比起其他出名较早的演员来,他出名的时间不算太早。小金豆在大观茶园的三庆班不是每天有登台的机会,而是间断演出。
这段时期他演出的剧目有《界牌关》、《蜈蚣岭》、《战潼关》、《清风寨》、《马家湖》、《剑峰山》、《截江夺斗》、《回荆州》、《祝家庄》、《挑华车》、《八盘岭》、《伐子都》、《白水滩》、《九龙山》,共14出戏。6月23日起他与杨小楼有短暂的几天在同一个戏班,但是并无合作演同一个剧目的机会。这时杨小楼26岁,演大轴戏了,比杨小楼小10岁的小金豆(盖叫天)还只演开场戏。
盖叫天《白水滩》片段
盖叫天投奔在上海的哥哥张英甫以后,他便久占上海、杭州等江南各地。在春仙茶园上演《蜈蚣岭》、《界牌关》、《武文华》、《花蝴蝶》、《伐子都》、《长坂坡》等,还与汪笑侬、吕月樵三人合演一回《目莲救母》的刘清提。十六七岁他的嗓音“倒仓”以后,开始在上海正式改演武生观点签到。
1912年盖叫天首次受北京文明园之约去演出,途径天津时,在下天仙茶园与刘喜奎、元元红、薛凤池、苏廷奎、粉菊花、小香水等合演《溪皇庄》。1913年3月31日,上海伶界联合会在上海大舞台组织六个京剧戏班的联合演出,盖叫天参加,其他主要演员还有孙菊仙、夏月润、杨瑞亭、麒麟童、小杨月楼、应宝莲、七岁红、绿牡丹、小桂芬、三客串江静碧云天。
1915年4月27日起,盖叫天在上海丹桂第一台首次排演《七擒孟获》,主要演员有贵俊卿、三麻子(王鸿寿)等。1920年3月1日起,白牡丹在上海天蟾舞台领衔演出,盖叫天与小达子、时慧宝应邀同台合作演出。他在申江亦舞台排演二本《劈山救母》后又回天蟾舞台,再次排演《七擒孟获》,这次演员阵容异常强大,他饰孟获,冯子和、白牡丹、小翠花、尚小云扮公主,时慧宝演诸葛亮,刘汉臣演赵云,常春衡的马岱,李桂芳的魏延,李百岁的山神,其中有的演员当时比他的名气还大,都为他配戏,大有众星捧月之势。
上海《申报》又记,1921年1月首日盖叫天在天蟾舞台登台,1日白天他与张鹤楼合演《智取北湖州》;夜场与张鹤楼、祁彩芬合演《武十回》,都是在“倒三”的位置演出;2日白天他与陈月梅、王月舫、李德山合演“大轴”戏《大舞乾坤圈》;11日日场再演《北湖州》;夜场演出《蜈蚣岭》。在共舞台排演《楚汉相争》,是他继《七擒孟获》之后又一次大合作戏,他饰项羽楚霸王,露兰春饰刘邦,赵松樵饰张良宝安义工网,林树森饰章邯,金少山饰樊哙,李桂芳饰范增,吕美玉、绿牡丹在前后分饰虞姬,又一次引起轰动。
盖叫天 周信芳《溪皇庄》剧照
1922年,盖叫天与三麻子(王鸿寿)、时慧宝、琴雪芳等组班,在天津演出,从2月演至6月。演出剧目丰富,除传统戏外,还有新戏《烟鬼叹》、《三门街》、《情天惨劫》。在天津这块他起步学艺、从艺的老根据地露演他在上海新排演而大红的剧目《七擒孟获》,也算是衣锦还乡,汇报演出吧。
1924年,上海亦舞台迁移至新地址康成书院,邀请白牡丹、马连良、盖叫天等为之做开台演出。1924年3月底至4月他与马连良等在申江亦舞台演出,28日夜场他与马连良、白牡丹、张国斌、张德俊、郑法祥等合演二本《宝莲灯》;30日白天他与张国斌、李德山合演三本《铁公鸡》;4日日场演头二本的《宝莲灯》;4日夜场演《武松打店》;5日白天与张国斌、张德俊合演四本《铁公鸡》;本日夜场他演双出戏,前演《约法三章》,后演三本《铁公鸡》;6日夜场他与马连良、白牡丹、合演《甘露寺》和头本《宝莲灯·劈山救母》supremebeing。
同年神华招标网,上海伶界联合会为恢复榛伶学校筹款,在上海新舞台举办第七次京剧戏班大会演,盖叫天参加,其他主要演员还有李吉瑞、小达子、高庆奎、常春恒、刘筱衡、毛韵珂、赵松樵、杨宝森、绿牡丹、赵君玉等。1929年8月,在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盖叫天应邀于8月10日至20日在博览会大礼堂演出《武松》、《西游记》等。1930年盖叫天父子首次到武汉演出。1934年1月应黄玉麟邀请到长乐舞台演出。此后至1942年的演出经历,在《粉墨春秋》的“年表”中略有记载,在此从略,不多赘述。
盖叫天《龙凤呈祥》剧照
1944年5月,盖叫天在上海天蟾舞台与高盛麟、云燕铭、叶盛章、班世超等组成以武生、武丑、武旦为主的班子,演出《取金陵》、《莲花湖》等武戏,演员阵容强大麦哨,行当齐全,开打形式新颖,受到观众欢迎。1948年他参加在上海黄金大戏院举行的武生大会串演出,在天蟾舞台与李万春、高盛麟合作。
1949年8月3-5日,上海市文艺界劳军分会平剧支会在中国大戏院举行平剧(京剧)名角大会演,盖叫天与芙蓉草(赵桐珊)、盖春来、高盛麟、童芷苓、俞振飞、言慧珠、刘斌昆、王少芳等名家一起参加,联袂演出,盛况空前。1950年,与梅兰芳、周信芳、赵如泉、俞振飞等参加为皖北水灾举办的义演《龙凤呈祥》(《甘露寺》),盖叫天饰赵云。1951年上海京剧界捐献飞机大炮第一次义演,4月,第三次义演,盖叫天积极参加,与梅兰芳、周信芳、张少甫、郭蝶仙、赵如泉等再次合演《龙凤呈祥》,仍饰赵云。
1950年代前期,盖叫天父子还到天津做过短期演出。因为演出全部《连环套》时的扮相,在演出现场与个别观众出现一点不愉快,个别欠缺修养的观众缺乏对盖叫天先生父子的尊重,起哄叫了倒好,惹恼了老先生,他们此后未再登上天津舞台。
艺 绩
盖叫天的艺术取得重大成就,与武生“李派”创始人李春来有极大关系。李春来出道于天津,来到上海大红大紫,扎根上海。盖叫天崇拜李先生之艺,李有演出,他就去观摩摩顶平。据龚义江著《活武松盖叫天传》记德庆龙母庙,李曾有两年牢狱之灾,盖叫天经常去探监看望。李在晚年境况不佳,盖叫天当时在天蟾舞台挂头牌,他把李请来,演《狮子楼》时,盖陪演西门庆,让李演武松。
李春来《花蝴蝶》剧照
这些让李先生深受感动,对盖倾囊以授皇瓜 明月珰,传授给他很多经验和剧目。后来盖叫天继承李派的戏路,擅长短打,借鉴武术,有所创新。他不仅限于学李派,也从众多前辈或同辈艺术家身上借鉴艺术营养,例如何月山、杨小楼的“杨派”、周信芳的“麒派”等,博采众长,丰富自己。在上海发迹的两代京剧武生大师李春来、盖叫天,都在天津梨园成长,得到培养,不能不说是天津的骄傲情义无价原唱。
武生“盖派”艺术是菊坛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盖叫天虽然最后归工武生,但是他有雄厚的文戏功底。他师从陈福奎学过老生戏《打金枝》、《铁莲花》、《三娘教子》、《桑园寄子》,演过《定军山》、《打棍出箱》等;唱过老旦戏《滑油山》等。这样,他在对人物的刻画、对唱戏要唱情上,有深刻的认识、实践与体验,这对他后来在演武戏时同样要演人物,要演情感,从而形成盖派的“武戏文演”有极大助益。
盖派艺术是追求形体造型美的武生表演艺术,盖叫天特别注重在舞台上要展现出身形姿态的美观。他在生活中处处关注各种人物的神态,观察人物工艺雕塑品的千姿百态,借鉴吸收,化为自己舞台表演的塑形。他研究舞台形象如何达到从台下任何角度观赏都感觉是美的表现方法,这集中表现在他对武松这个人物的艺术处理上,除了充分演好人物和剧情外,还注重对武松的塑形,逐渐创立盖派艺术风格,遂有“江南活武松”之称。
盖派的武打具有打出人物、打出感情的特点,这就是盖叫天的“武戏文演”。他评价武戏的着眼点在“他打得很有感情”!一位文戏演员如果说出“他唱得很有感情”这样一句话,是不足为奇的,可是盖叫天做为一名武生演员说出“他打得很有感情”,就让人惊奇了。原来武戏也要打出人物、打出身份、打出感情来,而不光是技巧,这就是盖叫天指引给我们的武戏表演的宗旨和目标。
盖叫天《劈山救母》片段
他擅演的剧目有《武松》、《三岔口》、《一箭仇》、《乾坤圈》、《恶虎村》、《洗浮山》等。他创造出许多种拉拳、单刀对枪、六合枪、回马枪、莲花枪等武打的套路和刀枪把子的对打方法;发明单刀、双刀、拐子等奇形异状的武器道具;钟馗剑、三刀剑、太极剑、白鹤慕云剑的耍舞方法。早年他在排演《年羹尧》时饰岳钟奇,创造舞三节棍、七节鞭、二头刀的表演;《劈山救母》中的“耍斧”、“变斧杆”、“红绸舞”;《乾坤圈》中的“耍圈”;演《西游记》创造舞双鞭、脚耍双圈同时手弹琵琶的表演,《四大金刚战悟空》中弹琵琶、耍青龙、耍宝伞等;创制《伏虎罗汉》、《乌江渡》中项羽的行头、扮相;《普陀山》中黄龙真人的由人变龙表演;在演戏中穿插舞狮子、舞大旗等,均为他的创新表演。
对于盖叫天的表演艺术,曾与他长期合作演出过的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有过评价。欧阳先生说:“他的形体动作精炼我难以形容:生动、灵活、飘逸、刚健而准确的动作构成舞蹈的美,表现出勇敢坚定的英雄形象。就舞姿而言,他无论什么戏都有其独到之处。刚劲有如百炼钢,也可以柔软得像根绸带子。快起来如飞燕掠波,舒缓之处像春风拂柳。动起来像珠走玉盘,嘎然静止就像奇峰迎面。这要靠才能,主要靠功夫。”(欧阳予倩:《戏曲艺术的斗士盖叫天先生》,1956年11月)
艺 荣
他15岁在杭州演《花蝴蝶》折断左臂,1934年在上海大舞台演《狮子楼》恶魔之石,因为有立体布景,在武松从酒楼窗口跃下来追杀西门庆时,发现饰演西门庆的陈鹤峰还躺在舞台上,为躲避陈,怕自己的身体下落时砸到陈的身上,盖在空中一闪身,折断右腿。医治时,庸医接错骨,称不能再演戏,他自己二次折断腿,重新接好,疗养恢复后才得继续舞台生活。
盖叫天 阎少泉《武松打店》剧照
对艺术的钟爱与追求使得盖叫天成为一位坚强刚毅之人。田汉有诗云:“断肢折臂寻常事,练出张家百八枪”。他痊愈后连演三个半月的头二本《武松》,此后赢得“活武松”之称。他在湖北怒打李统领之子及其爪牙;拒绝为逊帝宣统娶妃、军阀张作霖重金邀请、曹锟贿选演堂会戏;拒绝为汉奸和日本兵演出;多次反抗戏园老板的欺压,宁可挨饿也不屈服。表现出盖叫天“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仰的艺德和人品为他赢得无上荣誉。
国家及其领导人对盖叫天的艺术非常重视,为保留和发扬盖派艺术做出许多努力。1950年他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首次会议,其间演出《武松打店》,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演出《一箭仇》,并且在会后应邀在北京大众剧场演出三天。1952年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武松打店》一剧获得荣誉奖。1953年出席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53年9月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电影《盖叫天的舞台艺术》,包括《白水滩》、《七雄聚义》、《鄚州庙》、《劈山救母》、《英雄义》、《武松》八出戏的精彩片段,黑白片,白沉导演,上海市人民京剧团演出,鼓师王燮元,1954年8月摄制完成。
盖叫天晚年
1956年11月中国文化部为他举办舞台生活六十年纪念大会。1957年在杭州受到周恩来、贺龙的接见。1958年9月出版《粉墨春秋》大公爵传奇,1959年7月上海举办各剧种流派观摩大会串。1963年周恩来亲自主张拍彩色电影《武松》,琴师郝德泉,黎秋觉,鼓师高明亮。导演先由崔巍担任,盖叫天性格有个性,对艺术认真,舞台演出与拍电影有很多不同的要求,据说与导演出现意见分歧,各持己见,很难继续合作下去,后改由应云卫、俞仲英完成导演任务。
盖叫天在1953年当选浙江省政协委员,1954年7月当选为浙江省人民代表,1956年10月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分会主席,曾任浙江省文联副主席,1964年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些都是他的艺术挣来的荣誉。
盖叫天先生在杭州受“四人帮”迫害,于1971年1月15日含恨离世。他的墓地在杭州西湖丁家山麓,墓前门楼和石牌坊刻有黄宾虹手书“学到老”匾额,吴湖帆撰写楹联“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沙孟海书写陈毅对盖叫天的赞语:“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生前有轰轰烈烈的伟业,死后享百载千年的荣耀!
盖叫天先生有子张翼鹏、张二鹏、小盖叫天(张剑鸣)及孙张善琨、张善麟,均承其父或其祖的未竟事业,工京剧武生,皆有所成,尤其张翼鹏是全国知名的京剧武生大家。
在京剧200余年的历史中,涌现的京剧武生杰出人才何止盖叫天一人,才俊辈出,流派纷呈,京剧武戏精华千万不要在今天时代给丢了,否则是这一代京剧界的悲哀和罪过。
京剧三鼎甲2017年目录
《秋海棠》作者回忆童年看戏
盖(叫天)派霸王戏《乌江恨》
盖叫天先生自述 我为什么叫盖叫天?
梅兰芳谈“理想范本”的《武松打店》
傅雷赞盖叫天老艺人的自我批评不放嘴边
李紫贵先生谈南猴王 张翼鹏与六龄童
张翼鹏李万春“收大鹏”风波
津门猴王 小盛春
厉慧良先生谈老戏《截江夺斗》
朱强老师忆恩师黄云鹏先生
李盛斌先生谈四《挑华车》
东北名武生黄云鹏先生
侯永奎先生谈《林冲夜奔》的表演
赵绪昕老师《王超群其人其艺》
前辈艺人沈小庆 玩骨牌编名剧《恶虎村》
缅怀九十三岁津门名票友李世勤先生
杨盛春先生民国访问记
赵绪昕老师《京剧武戏应存“津派”一说》
南方京剧名武生高雪樵先生(附《驱车战将》)
长按正下方二维码可关注“京剧三鼎甲”微刊 订阅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