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深圳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学术那些事儿
本文授权转自马格斯韦伯(ID:Marx-Weber),不代表本号观点。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此号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版权等问题,可联系(微信:wsf_ww),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这个标题这么起,其实也是一种体例,因为之前网络上流传各种说法,例如
“为什么深圳不是国家中心城市?”
“深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城市~”
“深圳算不算一线城市?”
“深圳是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吗?”
............
这回要质疑深圳是不是一个“城市”?你什么意思啊?深圳如果都不算城市,那什么算城市?你是要否定这些年的伟大成果吗?
这话不是我说的,也是借题发挥。之前听了一位同济教授的讲座,关于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内容比较枯燥。但是问答环节有一位哥们,对深圳似乎力顶,对上海有些微词,说什么深圳年轻人多、有活力、创新企业多;上海老龄化、国企多、创新不足了,认为深圳未来很有希望超过上海云云,问教授怎么看。
教授表示有点“呵呵”。他说,深圳很modernity,很年轻、有活力,但他觉得深圳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根据他自己的感受,他在市区转悠几乎总是快速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中间自然是机动车啦。他认为深圳没有什么文化底蕴,不只是什么中国传统和近代文化的流传之类的,像上海永康路这样的故事深圳也很难讲出来。
深圳到底有没有文化底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口水战也一直没消停过超琪教育。不过“深圳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这一吐槽,毒奶色让我脑袋突炸锅,怎么概括的这么犀利到位?记得易中天曾说过上海是中国最像城市的城市(现在还是不是不好说了),对深圳的评价居然连城市都不够格了豆青虫,真是相映成趣。
之所以脑袋炸锅,是因为我也感同身受,有一件小事给我巨大的刺激。当年我借道深圳也去香港凑热闹唐宫仕女图,顺便在深圳胡乱闲逛,拜见一下同志。找的住处在岗厦地铁站北边,彩田路左侧的彩福大厦。那么问题来了,这里到莲花山公园大概1.5公里,是个比较尴尬的距离。坐地铁的话要三站,还要在会展中心换乘,而且到站后还得走几百米才能找到入口。既然如此折腾,我何不沿着彩田路一直往北走,直接就可以到公园东南口了。
来过深圳的人都知道,无论坐地铁还是步行,这周边区位都是不得了的地方,是深圳的核心地段之一恶妻的诱惑。深圳市政府(市民中心),市民广卓金理财场,会展中心,600米高的平安金融大厦为首,与扎堆的摩天大楼组成的CBD卓帕卡布拉。**同志在莲花山顶阔步前行,遥望着这片现代化的成果,心里一定很兴奋。
扯远了。我本以为步行去拜见同志会很轻松,但是往北走路却越走越不对劲。过了星河世纪大厦,道路开始上坡,看来是想不和深南大道平面交叉,方便机动车穿越。但除了双向六车道之外,啥也没有了。是的,除了机动车道外,没-有-人-行-道。
这是什么鬼设计?说实话,我是第一次遇到在市中心的道路居然没有人行道黄元申近况。你哪怕弄个一米多宽的走道意思意思啊。不好意思,除了机动车道,真的啥也没有,留给我的空间估计连半米都没有,我就逆行着大摇大摆走在机动车道上。
不得不说深圳天气和绿化真是不错,深南大道比帝都的长安街还气派,高楼也很有质感,很modernity,但是这些有什么用呢?为什么在这种非常现代化的场景下却没有人行道?
我用白岩松体再问一遍: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行道在这里消失了?这城怎?我陷思……
我们能想到的一个简单粗暴的回答就是欢迎来北方,深圳绝大多数地方的城市设计东厂胡同,本来就不是让你用来步行或骑车的。步行怎么体现现代化?怎么来面对在高处的观望?整个城市充满了一种控诉:你为什么不坐车?你为什么不开车?你为什么不own一辆车?之前在讨论(fa)共享单车的时候,我还说,深圳和北京是为数不多的敢在市中心范围猛搞所谓“公路式大马路”的城市,让整座城市为小汽车开的爽服务。而像深南大道这样的高速公路式大马路,用俞孔坚的话说胡万林,正是“粗暴地划破了原有城市有机体的交流网络和纤细的节理,从而使城市发生结构性破坏,造成功能性的混乱”的典型代表。
这也难怪,看深圳的城市格局,因为深圳河、深圳湾和山地水体的包夹,关内的中心区非常狭长,从东边的莲塘到西边的前海,大概三十公里。三十公里什么概念?是从深圳市政府到香港中环的距离,是上海外高桥到虹桥机场的距离,是北京大学到通州区的距离。三十公里在城际之间根本不算啥,但放在特大城市内,都几乎是辐射范围的极限了。
我不知道深圳当初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样子的,但我猜想,也许是当时的官僚们认为对面的香港才是心目中的完美城市,于是疯狂造高楼。
造完高楼怎么办呢?从东到西三十公里呢,从南到北也一样,赶快用快速道路连接城市各个角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恰好八十年代高速公路的概念也进入中国(内地第一条高速公路是沪嘉高速公路阮文雄,1984年兴建,1988年通车),深圳作为改开的最前沿实验场,这一切都是这样顺理成章旷世今生。于是到今天,我们在卫星图上看到,一条条大马路横七竖八地划拉在深圳的土地上。
当我无数次把谷歌地球放到深圳的时候,除了感叹深圳奇特的城市格局外,我似乎还看到了市区里的高尔夫球场?没错,还不止一个!还不是什么练习场,是标准十八洞的,占地以平方公里计的。深圳高尔夫俱乐部距离市政府只有1.5公里,离XX也就两公里多点,不知道XX会不会打高尔夫。
要说在空中俯瞰,这风景还挺不错的,但这不是公园精灵复兴啊,咱小老百姓消费不起。这么大的地块,几乎全给高尔夫球场填满了。在市中心出现这种奇特的景观,我无话可说。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在市政府旁边有极为占地的高尔夫球场的(哪里还有这样的请提醒我~)。这样用地,旁边的道路想不搞成快速路让汽车开的爽都不行了,行人一公里多看不到一个路口,肯定要崩溃。有谁调查过都是什么人来这打球的吗曹炳坤?祁同伟们会不会和高小琴们来此切磋呢?
百度百科显示,原来这块地早在1984年3月,即首次视察深圳特区后不到俩月,就由特发集团与香港华联实业公司合作开工建设了,1985年11月开业。当初建好的时候,深圳市中心还只是罗湖那边不大的一片,市政府也在罗湖。谁知道深圳建设的如此迅速,之后十年各条快速路一路往西延伸到福田、南口,原来还是郊区的高尔夫球场一下子变成市区了,市政府也顺势搬到福田了。
已经造起来不可能再扒掉美优网,但是土地体育用途年限当初定为30年,2015年应该到期桜木美央,另做他用。但现在这地方也丝毫没看出要改造的迹象。深圳不是老是嚷嚷着土地不够用吗曼尼普尔邦,当初怎么就放任这样的用地规模?深圳的官方现在在干什么?就放任这里一直这么霸占着?即使以后能做公园开放给公众了,地块内能把道路打通吗(像纽约中央公园那样)?
再加上此后南山区疯狂的填海造陆,土地面积急剧膨胀,都不知道怎么填塞了。怎么办?除了继续搞楼盘,什么能迅速把地填满就造什么,所以继续造高尔夫球场,造公园,造主题乐园,造各种会所、商业综合体。于是在深圳高尔夫俱乐部往西七八公里的地方,我们又看到更大一片高尔夫球场。
两大高尔夫球会东边是一群高尚的高层楼盘,再东边则是白石洲这样的闻名海内外的城中村,再往东则是两大深圳引以为豪的人造景点(也是捞钱机器)。
如果要编个场景故事,那么可以这么说:一群中产以上阶级在沙河高尔夫球会潇洒挥杆,爽完后回到隔壁舒适的高尚小区,这时也有人前往球会,他们见面交流了打球心得;仅仅一街之隔的白石洲里,有许多人还在为找工作和下个月的房租发愁,有人离开这里回老家喝酒不醉的方法,有人又陆续搬到这里畅想深圳的新生活;那些靠东住的屌丝们,也许还能看见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里全世界和全国的微缩景点模型,他们在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赚够钱在真正的这些地方自拍。
这样的城市风貌组合我认为是对“深圳还不算是真正的城市”的集中暴露。
都说北京折叠系数高,这个场景让深圳的折叠系数在全球都可以名列前茅。
这就是您要的现代化吗?
可以说,深圳帝都化的趋势在几十年的快速建设和扩张中越来越明显。
然而帝都还有历史脉络和古代城市格局的遗留,深圳则什么也没有,它从一开始就被刻意按照一种现代化的想象去打造,是典型的人造城市。如果说北上广从原来传统的城市风貌不断被各种现代性打断、割裂,变得日趋封闭化(程度有所不同),那深圳则无所谓打断、割裂、封闭化,它从一开始就是断裂、封闭式的。
可以用一句极端一点的话来总结,深圳消灭了农村,也消灭了城市。深圳在某些意义上确实不是真正的城市,叫它“非城市”(non-city)更合适,或者伪装成城市的高楼墓地更为形象。
有人说深圳还年轻,再给它一点时间,五十年后一百年后,它的历史长到一定程度,不就和后来的上海一样,有文化积淀和城市文明了吗?呵呵,你以为时间的堆积就能自动产生这些吗?这又是另外的一个复杂的问题了,涉及到所谓历史终结论的问题,就不展开了。
以上就是对那位教授观点的一点拓展。你可以认为我完全在胡说八道,就像我之前认为“共享XX在加速毁灭城市”一样,欢迎对我的批判吐槽批判吐槽。(肖松鹤)
关注此号
- END -
本号运营艰难,支持此号的朋友可以点下方广告,点1次即可大红浙醋,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