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舌尖3高度模仿舌尖1,却成为大烂片?(上)-纪录片编导笔记
舌尖3播出后,听说口碑差到崩盘!看片子前,先看了花式吐槽。
譬如:
又如:
以及:
但,作为同行看到这些评价,真的觉得,现在的观众真是越来越苛刻,越来越难伺候了!就会跟风瞎吐槽,好像大家都在说它烂,你要说喜欢,就显得特没文化似的梁翘柏老婆!尤其一些看似高端但及其外行评价,挺为它鸣不平的。譬如最后那个,“食物少了,故事多了,是舌尖3难看的原因”……心想你丫懂纪录片讲故事吗不讲故事的舌尖那叫菜谱教学好吗舌尖1就是因为故事讲得好才好看…….
这些“先入为主”、“不吐槽无法显出对旧版爱”和“不吐槽显得没文化”心理,让影视剧2部、3部都天生自带招黑属性。
直到今天,我才点开播放了!
然后,我跪了……
不得不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皇宫宝贝,尼玛果,然,难,看!
想了半天,要如何形容观后的心情——想用“灵 异”这个词,因为猛地看上去,舌尖3确实是在老老实实沿袭着舌尖1的讲述方式,尤其两个第一集的故事高度雷同,开场场景都是一样的,都是在云南,山民在走山路,准备进山寻找某样东西,甚至两个人都是左撇子…..
and
我就纳闷,傻子过年跟人学,就是抄也不该抄得这么难看吧!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一向反感高高在上的盖棺定论吉博力水件,坚持用事实说话,我挑选两个系列第一集的第一场,一段一段来拆析对比高山槐花开,于是,找到了让我产生灵异错觉的根源!
分别选取的是:
舌尖1/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第一个故事:“采松茸”,
vs
舌尖3/第一集《器》/第一个故事:“撬石料”,
嗯….当写下“石料”二字时,一丝不太对劲的感觉就隐隐泛起了~~
之所以选它俩,是因为后者非常认真刻苦的在模仿前者!可谓印证了那句话:好看的皮囊可以整容模仿,有趣的灵魂却无法粘贴复制,我们一点点缕,来见证“石料故事”是如何在高度模仿“松茸故事”下,神不知鬼不觉润物细无声暗渡陈仓十分灵异的创造了一个烂,片。
开场引子:
虽无定法,但用引子开场,在解说词居多的纪录片里,对整集片子的理解还是有帮助的,也呈现出导演对本集的理解。相当于:“大家好,今天我要讲个故事,故事叫xxx”这种功能。
舌尖1-《自然的馈赠》开场引子:
解说词: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开场约20秒,解说词精彩简练王威登,表明了:我们跋山涉水,花了那么多钱,费那么长工夫,拍了一堆做饭的素材回来,是要通过食物,给你讲一个“人与自然”的故事郑耀文。嗯,长吸一口气,关灯黑场,静等故事的开始。
然后对比下舌尖3《器》的开场引子
嗯,是的,没有引子,在特效片头后,直接进入了两个人在走山路。
其实在看到第一集名字:《器》,还挺期待的,好奇为什么讲“器”,炊具和美食有怎样新奇的角度,编导要告诉我一个怎样的故事,本指望引子能先阐述说明下,很遗憾,没有。
不过还好,引子只是格式,不一定非要用,包括自己做片子,很多时候也就直接入了,这个不扣分。当然看到后面时才恍然大悟,编导不用引子提示故事,是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不信你就慢慢往下看。
好,继续对比播放。
一、人物出场,故事开端
故事正式开始,人物开始出场,此时故事的建制就要立好,罗伯特麦基爷爷早就教过了,建制要交代好“谁”、“要去做件什么事”,“为什么要去做”等,这是小说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真人秀微电影……讲述的通用法则,没有例外并不接受反驳,因为这是故事的认知逻辑规律。
而纪录片的建制不同之处在于:当下人物要去做的事,要有充足的理由并真实可信;通俗来说,就是某某做了某事是真的,不是为了拍摄秀的,至少看起来得像真的。舌尖3难看,就是因为它像“秀”的,而不像真的。为啥?来对比下两个故事建制。
先看松茸故事
解说词:
云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雨季里,空气阴凉。
简单几句交代,迅速带入人物发生的环境
解说词:
在松树和李树混交林中,想尽可能赶上卓玛的脚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
开篇用一句话,既交代了故事的起点——人物卓玛要去干嘛?她去寻找一个精灵般的食物,聚焦了讲述主体——什么食物,为什么像精灵?自然的引出了故事的主体:松茸。
注意,建制已经开始立起来了,卓玛要去找松茸,为什么要跋山涉水这么费劲的去找这么个玩意儿呢?因为松茸稀有好吃?因为卓玛馋了?卓玛要补钙?……
继续往下看,看到了卓玛的真实并可信的理由。
解说词:
卓玛在松针下找到的是松茸。一种珍贵的食用菌,这种菌只能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山地中才能存活。
卓玛同期:
一般走一公里的路,才能找到一朵松茸
解说词:
这只松茸的伞盖已经打开,品质不好
卓玛同期:
以前的松茸产量很多,但是价格很低;今年的产量是很少,但是价格很高
看到这儿明白了,这个松茸原来是市场的稀有之物,卓玛和妈妈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卖个好价钱,那么,究竟一份松茸有多昂贵呢?
解说词:
松茸,属于野生菌中的贵族,在大城市的餐厅里,一份炭烤松茸价格能达到1600元,松茸的香味浓烈袭人,稍经炭烤,就会被热力逼出一种矿物质的艳香。这令远离自然的人,山本一木将此物视若珍宝。
关于松茸美食的演绎,已经完美编排到了故事结构中。编导专门花篇幅笔墨,突出了本段故事的主角:松茸。感受到了松茸很贵阴题王,松茸很牛逼,再次强化了卓玛千辛万苦采松茸的行动理由,真实可信!
人物为什么去干,这是故事的主要脉络,是贯彻故事通篇的行动钩子,也是故事能否成立的关键——一件事如果可做可不做,那么就是日常琐事而非故事,也就失去了讲述和传播的意义。尤其在现实题材纪录片里,人物的行动要发生在当下,并真实可信。
下面来看看“石料故事”里,老黄一家的行动理由。
解说词:
天亮的时候发泄玩具,黄友胜一家已经在深山里走了两个小时。他们要去寻找一种特殊的石料,这种石料,可以用来制作当地怒族人非常喜爱的石板粑粑。
黄友胜今年60岁,从记事儿起,祖辈们就以此为生。
这开场,这云南,这山路,这画风,这动作.......是不是一股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扑面而来!嗯,模仿不犯法,我们就姑且把这股模仿定义为,一个后辈编导对前辈的五体投地的致敬好了!导演想,“虽然我不会讲故事,但是我谦虚的沿袭着前辈的方式,总不会有啥大毛病吧!”
嗯嗯对对!您说得对,猛地看还真没毛病,她卓玛上山采松茸,我的老黄上山找石料,是谁,要干嘛低碳贝贝,都交代了!
但,but !!
刚才讲的令人费解的灵异感——“石料故事”高度模仿“松茸故事”,却灵异的成为一个烂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why?!!
beacause:
人 物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你会说,解说词你不都扒下来了吗?他们要去找石料,可以用来制作当地怒族人非常喜爱的石板粑粑。盆友,你仔细想想,会觉得细思极恐,上山找石料,那可是死沉死沉的石料啊!就为了回去做个石板粑粑?老黄一家是卖石板粑粑为生的,现用的石板坏了?(然而到后面没看到老黄一家卖石板或者石板粑粑)这石板粑粑我不吃就得饿死?还是老黄天生就有着文艺青年回归自然去diy的任性?
人物行动逻辑根本说不通,回顾卓玛蛮荒纪年,因为松茸昂贵,卓玛采松茸卖松茸,山民靠山吃山贴补家用,天经地义!然后就静等后面的篇幅做个合理交代,然而通篇,只等来一句找石料的理由:
解说词:
过去是因为道路艰险,人们想要炊煮饭食,只能就地取材。
可以脑补我当时的蒙逼脸吗!过去做饭要就地取材,so?超级警官?所以呢?然后呢??现在呢??导演我求求你快点告诉我啊!
所以我思前想后,老黄上山目的就一个:去 完 成 导 演 拍 摄 的!
所以在故事开端,在根儿上,已经失去了纪录片的故事魂——讲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病算烂根上了。病根找到后,继续看这病是怎么往下蔓延扩散的。
二、有多难?怎么干?
先看松茸无棺古墓,立好了“卓玛采松茸”的建制后,开始讲她怎么采,毕竟松茸很不好找,如果好找的话,也就没啥看头了不是,所以松茸有多难找呢?
(1)
解说词:
吉迪村,是香格里拉松茸产地的中心凌晨3点,这里已经成为一个空村,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出门去寻找那个神奇的菌子。
同期:
如果不早出来,别人在我前面,我就什么都找不到,别人把全部都拔走了
难度1:全村都在找,竞争性大周倩如,
同时卓玛勤劳上进的性格,已经通过行动展现了
(2)
解说词:
穿过村庄,母女二人要步行走进20公里外的原始森林;即使对于熟悉森林的村民,捡拾松茸也是一件需要凭运气的劳动。品质高的松茸都隐藏在土层之下,妈妈找寻着两天前亲手掩藏的菌坑;沙壤土层中果然又长出了新的松茸,可惜今年雨水不足星际猎爱指南,松茸太小
同期:
妈妈就是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光顾着找松茸,我就是有一点担心,有一天她头晕强盗传奇,倒在山上,毕竟她已经岁数大了
难度2:体力+运气
(3)
解说词:
松茸的保险极限是3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在产地的收购价是80元,6个小时后,它就会以700元的价格,出现在东京的超级市场中。
卓玛挤在人群中,上午捡来的松茸品质一般,她心里很着急;
同期:
我看到别人比我采的多的时候,我心里还是很慌张的,心急
解说词:
卓玛和妈妈走了11个小时的山路,但是换回的钱很少,错过雨季的这一个月,松茸酒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全家人期待明天的好运气。
难度3:保鲜期短,错过雨季不再有
通过几个不断递进的难度,松茸的珍贵稀有的印象在不断加深,松茸——高端珍贵又冷艳的气质,已经完全建立起来。至于怎么加工它,烹饪它,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了。所以当看到一些不懂讲故事不懂纪录片的媒体评论指“舌尖3难看,是故事讲太多而没有讲美食”,内心的白眼真是翻了八百个!
好,再来看看,老黄一家是怎么“历经千难万阻”,找到这如此“稀罕珍贵”的石料的!
为了不断章取义,以下基本都是原封不动扒下来的姚凤凤!嗯,接着刚才“在过去,做饭需要就地取材”这诡异的话,继续播放。
解说词:
这里是云南炳种洛镇,静水深流,怒江第一弯于此蜿蜒而过。
当看到怒江,我就开始猜测,怒江和石材肯定有什么关系,不比松茸,但也肯定特别难找,这堆石料怕是隐藏在某个山崖峭壁?或者是怒江的某处激流勇下之处……总不可能随随便便走到某个石头堆就找到了吧!
是的,我又想多了!上面那个怒江的画面后,直接就转到了这样的画面!
解说词:
石板是当地特有的一种青黑色页岩,通常选取背阴背风的山崖上的石块,用撬杆撬下后,将大小合适的石料,用刀砍削修整,背下山,再打磨抛光。放在火塘边再烘烤一两个月,水分烤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是的,你没有看错,老黄一家人,不费吹灰之力,没有经过丝毫的波折,一帆风顺自然而然的,走到了一处石头堆前,这处石头堆,就是那种你在爬山时随处可见的雪中送炭造句 ,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的一个石头堆!
然后朴实又力气多的没处使的老黄一家,终于找到了泄力点,挥舞着家伙就是撬!
这时候会有一群对纪录片持有误解盆友可能想说,纪录片不就是要真实吗龚仁龙?人家本来就没有难度的找到了,干嘛要编造难度?你不客观!你是骗子!
亲,你觉得没有难度,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事情,值得被拍摄纪录吗?那不叫纪录片,那叫家庭录像。所以本身好的选题,是成就好纪录片的基础。
当然这种常识编导自己肯定也清楚,所以舌尖3的讨论会我猜应该是主题先行,先有了《器》这个分集角度,再围绕着《器》的角度去生找选题,石料应该也是好不容易找到的,虽不理想,但生生往主题上靠也能行。
所以当他面对石料这么个鸡肋选题时(当然鸡肋不止石料),
拍魅世倾狂,心里隔应;
不拍,错失拍舌尖3这样大好出名机会!
搁谁,包括我,都会咬牙拍!但职业使然,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把故事给圆了,把普通的石料给忽悠起来。
但不得不感叹,这集编导真实在(笑哭脸),零难度,不忽悠,石头乱堆爱谁谁。在编导的指挥调度下,力大无穷的老黄一家人,撸起袖子就是加油砸!
接下来,就是一段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画面
在大铁锹的挥舞下,滚滚而下的大石头块子像泥石流一般开始纷纷滚落,一堆乱杂石在往下滑动,翻滚出层层尘土,樯橹间灰飞烟灭,就像一场地质灾害一样!伴随着这气势磅礴的画面,我内心的十万头草泥马在奔腾而过,似乎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那股浓浓的石灰呛味儿汤传信,真不敢相信自己在看一个美食节目。
ps:建议去看下那段视频,真的特别有喜感!因为刚开始弄公众号,还没学会制作那种小片段或者小动图~当然谁会可以后台教教我哈哈哈哈哈哈
就在这地质灾害一般的劳动现场中,从画外又飘出一句十分文艺、清新的解说:
解说词:
在整个怒江峡谷,懂得这门技艺的人,已经不多。
只想说:
由于槽点太多,加上那股泥石流的洗礼,精气神也损耗了多半,上文先到此。
请持续关注(下),你会发现,泥石流只是一个开始,后方将更加高能!不但有石料和松茸的奇葩邂逅,还有迥异的价值观,不过当前关注人数真是少~少的我不能写出具体数字因为实在是不好意思高相佑一,仅有的几个盆友,你们要有个点赞、转发,我的(下)就能发的快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