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火车的歌为什么中国孩子不善表达?不是害羞,而是这个教育国内很缺乏!-大连太平洋出国

为什么中国孩子不善表达?不是害羞,而是这个教育国内很缺乏!-大连太平洋出国
在美国生活的这3年里,听到最多的一个单词就是sorry。美国真的是一个很喜欢说sorry的国家,他们的sorry通常包含三种含义:
第一种是对自己犯的错误道歉。比如,孩子在公园玩滑梯不小心踢到了对方、或者对别人吼叫,类似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求孩子先道歉。
第二种是为可能会对别人造成麻烦说抱歉。比如,在狭窄的走道上迎面走来两个人,彼此经过时对方会说sorry,虽然没有肢体碰触,但他们觉得有可能还是给对方造成了困扰,出于礼貌说sorry。
第三种是出于礼节而说带刀后卫 。比如,当对方和你说一件自己不幸发生的事情时——亲人过世、车子坏了、太忙错过了饭点——这时一句“I am so sorry”是必须的,这里的抱歉有更多同情的意义在里面。
这种sorry的态度是挺不错,但听多了总会觉得流于形式,尤其是第二种和第三种,我并没有真的给对方造成困扰,或者和我聊天的那个人根本就不熟、甚至是陌生人,这时你也要一只手扶在胸前一本正经地说“I am so sorry”,说实话,是不是有点假?

有一次,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孩子的老师Ariel,她说陈巧倩,美国的学校非常重视会说sorry这件事,甚至会安排专门的礼仪课教孩子认真道歉。
Ariel说,虽然是简单的一个单词、一个短句,但却是培养孩子同理心(empathy,也译作共情)的基础。
简单来说,共情就是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为什么美国的教育对共情的培养特别重视?
首先,我们寄希望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所有美好品质,比如善良、友爱、坚强等几乎都需要共情做基础。一个对他人痛苦冷漠的人,很难想象他善良吧。
其次,理解和尝试感受别人的痛苦,可以阻止孩子去伤害他人。
比如,一个攻击性强的孩子,他只有真正感受到伤害别人的同时自己内心也是难受的,他才能发自内心的去停止攻击,而不是暂时迫于家长的权威、体罚才停止。
最后,只有真正做到共情周辞美,孩子才会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伸出援手帮助他人。也就是张爱玲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而同理心的培养在目前国内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还比较缺乏,所以才会频频出现这样的亲子惨案新闻:

缺乏沟通、不善表达、忽略孩子的感受、边界意识模糊……这些经常被育儿专家耳提面命的问题本质都是缺乏同理心。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同理心的家长能培养出一个同理心健全的孩子,而一个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很难成为一个好人、甚至是正常人97八神鬼步。所以,让孩子养成同理心这件事刻不容缓。
培养同理心第一步
先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不少家长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把自己的房子弄得乱七八糟,你想让他收拾干净风早翔太,但他无动于衷。这时你会怎么办?
一些缺乏耐心、脾气暴躁的家长可能直接就开吼了,孩子如果还不执行、顶两句嘴,家长可能就要动用武力解决。但我们是尊崇科学育儿的家长,怎么能诉诸于吼叫和武力呢?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给孩子耐心解释:宝宝,你看房子这么乱多不好啊。你想找东西也不好找,说不定还会被地上乱七八糟的物品摔倒。能把房间打理好的人才是有条理的人,而有条理会让你一生受益无穷……(后面省略一万字)。
说到口干舌燥,有心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动弹一下,但更多情况是你说了一堆道理,孩子还是无动于衷。
既然解释不行,那就换个招吧,育儿专家还说过,给孩子一些建议,让他们执行起来有头绪。于是,画风变成了这样:宝宝,你可以先把被子叠了,然后把垃圾筐倒了、书都放回书架上,10分钟就可以搞定了。
孩子“嗯”了一声,身体依旧很诚实的没有动。
如果换个思路,让孩子在动手打扫前,先问问他待在乱糟糟的房子里,自己有什么感受?家长看到这样的屋子又是什么感受?如果有客人来做客他们是什么感受?问问孩子如果你去别人家做客,看到这样的房间心里是什么感觉?结果也许会大不同。
一切先从感受出发,这就是美国老师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方法。

想要理解别人的感受并感同身受,第一步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孩子的心智还没有发展成熟前,他们的行为都是以感受为基础的。他们必须先了解并认真对待自己的感受,才能关注并认真对待别人的感受。所以,美国老师非常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和情绪。
从3岁开始(甚至更小),美国老师会教孩子认识有关感受的基础词汇隐世灵医,最常用的方法是“虚拟情景对话”:假如爱玛的气球被别人抢走拿去玩了,爱玛也许会?
学生可以在情绪卡片里选择伤心、生气、失望等各种词去填充。

稍大一些,老师不仅让孩子说出情绪,还要教大家如何处理情绪。我曾在教室见过类似这种Feelings Workbok的练习册,每一页都是一种独立的情绪,可以做成海报,教孩子识别和应对此类情绪的发生:

比如,针对失望这种情绪,可以让孩子尝试画出自己的脸、罗列出可能让自己感到失望的3件事情、用自己的话去定义失望的含义、面对失望时自己可以做哪些事处理这种情绪。

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美国老师总结了一套简单的模板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培养同理心第二步
让孩子学会置换感受
掌握情绪类的词汇并表达出来是培养共情的第一步,接下来的重要一课就是学习置换感受联众打码。
孩子对共情之所以难理解,主要是因为在“同一件事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以及“同一件事自己可以有不同的感受”这两个情景中的训练不够。
儿童心理学和行为学专家早有实验证实,孩子4岁时就能对一些“复杂”的情绪有感觉。
比如动力火车的歌,自己和小伙伴在外面玩得很开心,但没有按时回家,家长可能会担心;面对登台表演才艺这件事,自己会觉得光荣、同时也会觉得紧张。
这些对复杂情绪的认知都是培养共情的“先天基因”,只是过于细微容易被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家长忽略。家长要做的就是可以像美国老师那样池田理代子,通过Empathy Games做练习。
美国老师会在卡片上写下各种场景中发生的事件:在公园里他摔倒了、他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她帮同学擦了桌子……

初阶玩法是问孩子:他会有什么感受?
更复杂的玩法是:他有什么感受?朱青阳/他的朋友/家长/老师会有什么感受?
虚拟情景练习后,家长可以再举实例,比如像前文提到的不收拾房间啊的例子,这时孩子更好理解、也更愿意配合。
Empathy Games的进阶玩法是在询问感受之余周君梦,让孩子学会从其他线索来判断一个人的感受。
还是用前面打扫房间的例子做范例,除了询问自己和家长面对乱糟糟的房间有什么不同感受外,可以问孩子:你如何通过看/听来知道妈妈对这件事的感受?
鼓励孩子通过注意别人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身体语言等线索来思考别人对某件事的感受,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建立起共情。
培养同理心最后一步
让孩子真正学会表达歉意
共情未必都与道歉有关,美国学校重视道歉是因为孩子年纪尚小时,总会有意无意对别人造成困扰和伤害,所以学习道歉是一门必修课樊志起。
中国家长也在乎孩子道歉这件事,但要么流于表面,要么以降低孩子的自尊为代价。
“快和姐姐说对不起”、“你不道歉妈妈不喜欢你了”......类似这样的话我曾在国内的朋友、同学那里听过很多次。结果通常有两种,要么是孩子乖乖道歉了,可明显不情愿,要么是憋着劲儿就是不开口。
当孩子不理解需要道歉的原因、以及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和后果时,仅仅单纯说“对不起”是没用的香肠树。
所以美国老师会教孩子什么是正确的道歉,也就是下面道歉海报里的四个步骤:

我们可以看到,说“对不起”只是道歉最表层的内容,真正的道歉更要能做出弥补、对未来有指正作用。

综上所述,美国学校培养孩子共情的方法对家长有一些借鉴作用:
让孩子充分理解各种情绪类的词汇——沮丧、伤心、骄傲、生气、快乐……
鼓励孩子经常表达自己的感受,积极和消极的事情造成的感受都需要说出口,这是培养共情能力的重点;
多问问孩子别人会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韩东育,让孩子明白同一件事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情绪;
教孩子如何认真道歉,这不仅是共情能力的基本功,更是做人的基本功。
MORE | 更多热门文章
解读 | 希腊房地产市场火爆,投资热点区域看过来!
干货 | 在欧盟国家考取驾照容易吗?
一匹马画了16年,23岁美女学渣人生逆风翻盘:你受过的苦、走过的路,终将变成你的财富!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