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军为什么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全民热点观察

为什么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全民热点观察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华上下五千年,历经数十个朝代,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起、兴旺、衰退、灭亡,反复上演着,形成了一条惊人相似的铁律,没有哪个可以避免。这就是历史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对于历史,我们得从茶余饭后闲谈中剥离出来,上升到大历史观,在宏观层面、有历史跨度的进行分析探讨,才能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乃至后世发展所用。夏商周之前的历史,由于缺乏实物资料考证,多为民间传说,那一段历史暂且不论,且从秦朝之后说起。秦王扫六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个历史事件,由秦朝创立的一些基本制度或者是其制度改良,沿袭了一千多年,直至清朝被推翻,这些制度的产生,一方面是封建统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生产力水平,虽不能说完全科学合理,但在那个时代足以受用。这些制度何其相似,而由此演变出的历史更迭又何其相似,制度的好坏与否在于其与生产力水平的适应性,钱穆先生在谈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时也反复强调这个观点,一项制度的提出,不能简单站在后世的角度去评判其好坏,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考虑当时的现实背景和发展水平,另外,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就可以一直适应社会发展的,制度是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的,这也与当今我们国家提出的实现整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谋而合。

一个封建王朝要得以延续,管理庞大的疆土和众多的人口,又缺乏有效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必须有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和国家机器来维持社会稳定,保障其皇权千秋万代马戏小子。总的来说,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等,这几项制度构成了封建王朝运转的基本框架。
①政治制度
首先谈政治制度,也就是机构设置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秦朝首创郡县制、废分封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封建时代总是在不断此消彼长的华理教务处,王朝创建之初,开国皇帝威信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威慑力大,地方无不服从,这时开国皇帝为稳固基业,往往会把一些开国功勋边缘化,以削弱相权、兵权为主侯新生,比如汉高祖刘邦纵容吕后杀韩信、萧何故意制造贪污罪证告老还乡等等三马卖保险。还有明太祖朱元璋,一登基就大肆诛杀建国功臣,这些都是为了巩固皇权的需要。这个时候,皇权高度集中,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换了几个皇帝之后,人事更迭,新任帝王的威信越来越弱,地方诸侯不断培植自身势力,相互割据,这个时候地方的权力就变得极大,甚至威胁到中央政府,比如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造成安史之乱;清朝末年,各大总督囤积居奇,拥兵自重,倒戈相向,导致辛亥革命一爆发,袁世凯逼宫的局面。为了削弱地方的权力,各个王朝也是绞尽脑汁,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让各个诸侯国的疆土不断分封各自己子孙,一块大地域不断分割成一小小块,其威胁也就减小了,唐朝设立节度史,派驻地方对各州府进行监督,一开始倒是可以,可后来演变成各个节度史成了一方军政要员,反而加剧了地方割据,削弱了皇权。再谈一下中央机构设置,在汉代,中央机构主要是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即位三公,主要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其中以丞相为首。九卿即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别管理祭祀、通信、屯兵、刑法等等。三公九卿制奠定了古代王朝的基本行政架构,到后期虽有演变和完善,但也基本脱离不出这个本原。比如到了唐代,三公改成了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九卿演变为六部,吏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个架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其作用不可小觑。中央机构间的博弈主要表现在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本来皇帝只是一个国家的元首,对外的象征,是不参与具体行政事务的,宰相统领朝纲,是行政机构的代表,但是这只是理想主义模型,事实上皇帝过度的干预政事,导致相权一步步衰微正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写照。唐朝创立之初,宰相身份是位极人臣的,甚至在上朝的时候赐有座椅,体现了其地位之尊崇,可到了后期,皇权日益膨胀,通过设立中书令等各个环节,绕过宰相直接参与政务,宰相权力旁落,之后再无宰相在朝堂之上赐座一说。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直接把宰相制度废除,胡惟庸成为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到了清朝雍正年间,雍正直接设立了军机处,由皇帝本人、某个亲王和亲信的大臣组成,一般由三人组成,为国家最高议事机构,直接把原来的内阁首辅大臣排除在外,这是封建王朝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

②军事制度
要维护封建国家统治,军队尤为重要南华八怪,对内镇压、对外抗敌。古代人口并不多,但是战争确不断冯佳怡,封建王朝设立了严格的兵役制度来保障兵源的数量。比如汉代,远征军威名远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故事还在传颂,但这是以全国皆兵的制度为代价的,遍及全民众,可以说是一种兵农合一制度,和平时期务农,维持生产,定期操练,战时打仗戍边。汉代的壮丁,20岁开始受以田亩,“三年一耕、有一年之蓄”,无论遇到丰年还是荒年,到23岁便开始服役,因为荒年一般不会持续3年以上,这种规定也符合经济和道德的约束。到了唐代 ,兵役制度发生改变,以前是寓兵于农,全农皆兵,唐代是寓农于兵,全兵皆农,也就是每个军队编制都是一个生产集团,进行农业生产,自给自足,战时给养也靠自己生产,成为“府兵制”蹦巴拉。古代的兵也分几种,有中央军,地方军、戍边军队之分,其中中央军队要求最高,比如宋朝的禁军魏增军,所谓的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源于此,当时的禁军选拔,是宋朝兵部用木偶制作了人的模型去挑选的,达到这种标准的才能入选。地方军要求就低一点,但是经常要服劳役、戍边,长途迁徙交换驻地,也是颇为辛劳。为了防止军队将领拥兵自重,历代都是重文轻武,着力削弱武将的威望,武将多是授予爵号,没有实职,多是名义上的荣誉。唐朝将将领与兵源分离地球队长,中央辖有十六个卫,每个卫设有大将军,有事就打仗,大将军领军出征,仗打完了就各回各家泰来高复,兵归于府,将归于卫,没有直接联系,避免了将军拥兵自重的隐患。但是由于制度延续到后期,缺乏连贯性,很多政策大打折扣,养尊处优,军队逐渐涣散,导致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府兵制土崩瓦解,安禄山、史思明等藩镇将领拥兵而起,一发不可收拾蜜坛。宋太宗赵匡胤黄袍加身,就是军事将领夺权的代表,所以他登记后,各外注重对军权的控制,削弱武将的势力。

③经济制度
古代经济主要来源就是税收,一般天下初创,四方衰微,皇帝都会轻徭薄赋以休养生息。战国时是十一而税张毅涵,就是说居民收入的十分之一都要上交作为国家税收,到了汉代是三十税一,这是真正的轻徭薄赋了刘铁军。税收来源主要是田租和盐铁等经济收入,其中田租最为核心。土地分配和税收问题一直是古代经济的核心问题,土地问题解决好了,王朝就能够更加稳固。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土地为封建贵族所专有,更田者依时还受,这是井田制的主要条件,到了后期,土地归民间私有,土地可自由买卖,政府按田亩收税,不管土地归属,于是很多无力耕种的农户便将自己的土地卖给地主,自己成为佃农,这就造成了土地兼并,地主阶级势力越来越大,贫者几无立锥之地。金美幸再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度、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无不在对土地制度进行改良,但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始终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无论怎么改良,要实现耕者有其田,真正站在人民立场考虑问题,这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封建朝代的土地制度终究只是延年益寿而已,治标不治本,根本在于体制。盐铁是古代出来农业税收的最大经济来源,垄断了盐铁就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税收,以前盐铁经营掌握在商人手中,产生了许多暴发户,一块这么大的蛋糕掌握在民间,皇帝也眼红了,后来汉武帝索性不再让商人擅自经营,把其所有权收回,让政府官吏接管,其收益全部收归政府,还有酒了归入官卖,不许民间酿造,到了清代亦是如此,到了清代的盐道、漕运都是肥差,比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还来得夸张,雍正刚即位的时候,国库极为空虚,甚至连黄河发大水赈灾的钱都没有,只好向这些富有的官绅要钱,充盈国库。

④人才选用制度
从古至今,很多理念都在不断演变更迭,但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却是亘古不变的,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如何选贤任能,一直是困扰统治者的一大问题,人才选拔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孝廉制度,由各个郡选举德才兼备、有名望的人予以到中央参加选拔,为国家不断输送人才,但这一制度到了后期也变味了,推选选举权到了长官手里,后来规定每郡满20万户口的只能选举一个,这个是后就不是选孝廉了二是拼背景了,越是书香门第越容易进入仕途,在古代能把读书作为一门专职的,多为富人所独有,寒门子弟很难再往上层流动。到了隋朝,科举制度开始创立应雨霖,唐朝武则天时期得以完善,科举制度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创举,让读书人真正有了靠自己努力去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抱负的一大途径,为今后的封建王朝输送了无数的优秀人才,对维护统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意义白色盲虾,但科举制考试的弊端也是清晰可见的,它限制了国人的思维,导致思想僵化,八股盛行,也是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一大原因。
万物万物皆有法,有法皆可依,封建历史亦如是。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