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都爱看美剧?看看美剧传达的美国文化就知道了!-美国那些事
资料:来源:新周刊。
每个人都有一部自己最爱的美剧。
爱看家长里短的有《摩登家庭》、《绝望主妇》,爱看紧张刺激的有《24小时》、《兄弟连》,爱看神神叨叨的有《迷失》、《英雄》,爱看血肉模糊的有《汉尼拔》、《杀手信徒》,爱看耍酷扮帅的有《广告狂人》、《真探》,爱看帅哥美女的有《邪恶力量》、《尼基塔》。这个名单列起来无穷无尽,而且它们还在不断更新中,更不要说各种趣味奇异、价值观模糊的剧目了。
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类型多元的、价值观复杂的世界,似乎是虚幻的,也似乎是真实的。它在大洋彼岸上演,却影响着这边的人龙凌音。
汉尼拔大叔evpn,血腥的优雅,真·绅士。
美国一直在引领新的理念
如果说中国人看美剧是从《大西洋底来的人》开始,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太不可思议。1980年,央视播出了这套电视剧其中的21集,给当时的中国观众植下了科幻的种子。
时隔数十年后,和《大西洋底来的人》同时代而名气要大得多的《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以大电影的形式进入中国,收割了已经蓬勃生发的中国科幻迷。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内地首周两天票房狂砍3.46亿人民币,看的不是电影是回忆啊。
此后《加里森敢死队》、《神探亨特》也在中国热播,美国人的说话、思维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观众好奇的重点爱丽公主屋。记得有个情节是亨特和麦考尔出差只订到了一个房间,两人不以为意地上了一张床,开了几句玩笑,熄灯睡觉。当时我们是全院的人围坐一起看电视,整个院子鸦雀无声,直到荧屏重新亮起,一位大哥才啧啧称奇:“看看人家美国人。”再往后的一代人要幸运得多,他们大多在大学里就看完了整套《老友记》,对钱德勒、莫妮卡他们的分分合合已经习惯。接下来则是《欲望都市》,它把都市生活、时尚感觉和性观念像钉子一样钉在这一代中国电视观众心里。直到现在,《欲望都市》还是时尚、两性、情感专栏最易于引用的。闺蜜、极品EX、睡衣趴、单身夜、女权和身体权利、子女教育、个人隐私……所有这一切都在中国涌现,它们的被接受很大程度上也有着美剧的助推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的认知就浸润在美剧的世界里。
美国主妇的婚后生活,活脱脱一出“女人当自强”。
美剧探讨人性的复杂
美剧的作用当然不止是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的模板,它更提供了复杂人性的窥视孔。相比韩剧、日剧游轮大浩劫,美剧中展现的人性和价值观更为赤裸和多元。在这个世界里,坏人比好人更有趣。大概在2005年左右清淡皇后,《越狱》在中国很火,痴迷主角迈克尔的中国女粉丝从不介意他是一个罪犯。《绝命毒师》的粉丝也不会在乎老白在制毒、贩毒、溶尸,《黑道家族》和《大西洋帝国》让黑社会老大成为了观众最爱的角色。
记得初中那时《越狱》热播,平时一本正经的女同学们痴迷着迈克尔的颜值和肉体。
《真探》里的马蒂和拉斯特勤勤恳恳追缉凶手,可谓警察楷模,但他们也伪造证据、串供蒙骗。《24小时》里的鲍小强为全球正义而奔走,却不择手段。《盾牌》里的警察、《冰血暴》里的居家男,他们是好人,却不断做着坏事。
美剧的世界似乎比我们生活的世界还要真实。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动机、有逻辑,有预谋也有意外。每个人都在为别人打算的时候也在为自己打算。有坏人逍遥法外,也有好人焦头烂额。有魅力的坏人总有自己的哲学,似乎盗亦有道。
好人会为正义出手爱闪亮,但更多时候是立足于自己的职业、角色、身份而做出判断,鲜少是为了一句宏大的口号。
《绝命毒师》中的老白完成了从老师到毒枭的转变,那句“say my name”还在耳边回荡。
美剧描述了各行各业的人
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看到广告从业人员在夸赞《广告狂人》了。这部以1960年代的麦迪逊大道为背景的美剧,容纳了大量广告品牌营销案例,几乎都有真实背景,比如好彩、柯达、美航、西联、旁氏,甚至还有尼克松。
近年来最热的媒体行业模板非《新闻编辑室》莫属了。剧中展现的职业准则、采访技巧,真实新闻事件和剧情的融合,令不少中国媒体人的睹物伤怀。
《我为喜剧狂》则展示了美式电视节目的制作内幕,剧情围绕着一个虚构的NBC节目展开,制作团队本身就是NBC的王牌节目《周末夜现场》的班底,《周末夜现场》的首席编剧蒂娜·菲不仅担当了制作人和编剧,还扮演女主角。蒂娜·菲和她的团队等于是在制作真实的节目《周末夜现场》的同时,又在制作一个虚构的节目。
因为《新闻编辑室》而选择了新闻专业的童鞋们,我很欣赏你。
医疗行业也是美剧的重要阵地,老一点的看《急诊室》,中级的看《实习医生格蕾》,最新的则是《豪斯医生》。观众不仅为人物命运而牵动情绪萧杨,也对各种疑难杂症长了知识,至少能明白一个出镜率最高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除了重量级的法律剧、警察剧领域之外,很多较偏的职业也在美剧中大量出现,比如《六尺之下》中的殡葬业、《丑女贝蒂》的时尚杂志业。当然,如果你想作死的话,《国土安全》里的国保人员和《白宫群英》、《纸牌屋》里的政治家,也可以成为你模仿的样本。
这么多人喜欢酷炫狂拽叼的跛脚外科医生,看来大家都有点受虐倾向。
美剧中有美国人对历史与未来的思考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澜本嫁衣,大部分的电视观众并没有主动汲取知识的动力,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来自电视对他们的灌输,影响最大的就是电视剧。或许是因为中国历史太过于悠久,国内的电视剧都在关注自己的过去。如果你不想永远只知道唐宋元明清,美剧是一个很好的入口。历史剧是美剧中的一个重要分类,《罗马》、《波吉亚家族》、《都铎王朝》等剧涵盖了从罗马时代到中世纪、从教廷到诺曼王朝等大部分的欧美历史片段。虽然不一定是信史,但总算是兴趣的开端。《合伙人》则是冷战题材中的佼佼者,把波谲云诡的冷战间谍活动展现得惊心动魄。《兄弟连》、《太平洋战争》是对二战局部的还原,以故事透视战争残酷。或许还可以看看迷你剧《护送钱斯》,这是另一个角度的伊拉克战争,也可看做是美式价值观的输出阿珊打字通,但请研究一下美帝是如何高端输出的。
《行尸走肉》让你充分体验手撕丧尸的快感建平中学西校,当然,心脏承受能力不好者慎入。
在《英雄》、《行尸走肉》、《陨落星辰》、《穹顶之下》这些剧里,世界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超能力者、外星人、丧尸、神秘力量互相角力,为了各自的理念和生存而搏杀。
几乎可以说,美剧涵盖了大部分已知和未知世界,仅仅是从扩展视野上讲,多看美剧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美剧中可以看到的美国人其实很保守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美国社会是很开放自由的。这样说也并没有错,但其实美国有很多州的生活之“保守”可能甚至是你从未想过的。其实在美国社会也存在着所谓的“南北差异”,当然这与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经济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不仅仅导致了当初的南北战争的爆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仍旧影响着现在的美国社会。
在我们眼中,欧洲相对保守,其实不然,欧洲很多国家在很多方面比美国的保守州要“开放”得多。荷兰这个国家当然是有点儿太过于“特例”了一些,但就算排除荷兰,其实还是有很多欧洲国家相较美国保守州要自由开放得多。
一般意义上,我们容易把我们最熟悉的东海岸城市纽约,或者是西海岸的好莱坞大本营——加利福尼亚州等同于整个美国社会。其实这是一个认知错误,作为拥有50个州,国土面积达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美国社会内部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不仅仅是地域造成的,更是各州经济构成与文化基础的差异导致的。抛开所谓的“最保守州”犹他州不提,亦有很多南部与西部州人们的生活是规律到近乎刻板的,其中有部分居民甚至仍旧过着当初清教徒式的生活。
除了一些现代的日常用品,其实他们的生活模式与当初随着“五月花”号到达美国的清教徒并无二致。
这一点在美剧中亦有表现,记得《实习医生格蕾》中就有类似的因为不堪保守生活而出走的两个女孩的例子。
《实习医生格蕾》剧照
美剧表现美国各州的文化差异
州与州的差异在《犯罪心理》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因为BAU隶属于FBI,所以这就使得探员们能够奔走在各州之间侦破各种案件。
而如果观众足够细心,那么不难发现各州文化的巨大差异,这一点需要观者跳脱案件的羁绊认真体会。在许多案例中,不仅仅是受害者的背景体现了文化特色,其实从警方对待联邦探员的态度亦能体会出美国的所谓“南北差异”张二丹。
在最新的第四季的前几集中,就既有类似摩门教的“一夫多妻制”的案件,又有对于典型南部州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警方的表现。总之,作为表现FBI“行为分析小组”的剧集,这部剧对于深入了解美国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张正男。
为什么很多中国大学生喜欢看美剧?
从 1980 年央视播出《大西洋底来的人》开始,美剧进入中国已经超过 30 个年头了。但直到互联网普及,美剧在中国才掀起的收视热潮。
从最早引爆互联网的《越狱》大锅菜菜谱,到《吸血鬼日记》、《绯闻女孩》和《生活大爆炸》,大量热门美剧吸引了越多越多人的关注,以大学生和白领精英为主体的受众群也逐渐形成。
有调查显示,美剧的收视群体大多是城市出身、家境较好,接受过或正在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青年人。
美剧在中国的流行,一方面是由于它有成熟的产制体系和精彩的情节设计,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迎合了当前中国青年群体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后者是在我们在理解经久不衰的 “美剧热” 的过程中通常会忽视的因素。
为了更好理解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研究者在北京的三所大学中选择了 29 位大学生——同时也是美剧爱好者,并对他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和文化层面来探究为什么美剧会成为一部分当代中国青年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从访谈来看,美剧中所包含的“品格率性”、“特立独行” 和 “强调自我实现”这三个因素是美剧对中国受众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大多数受访者都对美剧人物所表现出的美国式的 “直率、坦诚而无拘无束” 的生活方式感到向往星尘佣兵。例如,有位受访者非常欣赏《实习医生格蕾》中 Cristina Yang 敢想敢做、直率敢言的品质。但她同时表示,由于中美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自己在中国并不能够像 Cristina Yang 那样行事音煞。
同时,由于 “孤傲、被误解但仍旧坚持与命运对抗” 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主流文化,美剧的的主要人物也经常会表现出对主流价值和强权的反叛性。
相比之下,中国的影视作品中缺乏具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和反叛性的角色。中国年轻人对这类身份的映照想象通常只能通过看美剧来得以实现。
有受访者表现出对《绯闻女孩》中的 Chuck Bass 这个角色高度的迷恋,这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这个角色身上具有一种 “坏小子” 的气质。还有受访者因为《律师风云》这部美剧而希望未来从事法律工作。她表示:“电视剧中律师勇于挑战权威的姿态让人印象深刻长生鸟官网。”
研究者还认为乙肝的传播途径,“强调自我实现” 是美剧提供的最为重要的身份想象。以 “美国梦” 的叙事为代表新町点烟盘,美国文化非常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以实现梦想和目标的价值观。
很多受访者都表现出对美剧主人公所具有的坚持不懈,追寻梦想的决心与勇气的钦佩。
有受访者提及《绯闻女孩》时认为,剧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即使有些看起来荒诞不经:“Little J 热衷于时尚和设计,虽然她失败了,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寻。”
相比而言,应试教育使得年轻人缺乏 “自我实现” 的意识。受制于高考带来的压力,很多年轻人缺少长远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美剧人物所具有的这种品质,珂兰葵尔瑞很大程度上对这一代在高考重压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相比中国文化,美剧更符合年轻人需要的一种身份想象。受访者认为,虽然中美文化都强调坚持和奋斗,但中国文化中的奋斗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个人的感受和欲望,而美国式的奋斗允许每个人去勇敢地追求个人的梦想。这种个人主义的叙事非常符合这一代年轻人对自身的想象。
这种身份想象是多种文化碰撞和社会思潮转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一代年轻人一方面接受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秉持着 “温良恭俭让” 的民族性;另一方面却由于生长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大行其道的时期,渴望拥抱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带来的个性解放。
当这两种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他们急需一种媒体再现去呈现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个人主义和以自由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于是,美剧成为了年轻人寄托个人身份想象的重要载体。
但是,中国年轻人寄托在美剧上的美好想象大多也就是对美国生活方式浪漫化的想象罢了荣县一中。美国社会与美剧之间的差距就像科罗拉多大峡谷一样广。但这种误读已经构成了一部分中国年轻人对西方世界的集体性想象。
那要不要告诉他们现实呢?或者就让他们停留在这种幻想里,寻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