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忆琥珀中首次发现白垩纪小蛇,恐龙还会远吗?-波兰蜜蜡世家

林志忆琥珀中首次发现白垩纪小蛇,恐龙还会远吗?-波兰蜜蜡世家

林志忆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记者屈婷 喻菲)传奇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再次传出“新知”。由中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团队日前在产自此地的两块琥珀中,首次发现蛇类标本,并揭示了一个前所未知的物种。

 这一研究成果19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集团子刊《科学进展》上。这两块琥珀均距今约9900万年,其中包含着蛇骨骼的一块如小柠檬般大小。与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相比,蛇的化石极为稀有。此前,科学家从未在琥珀中发现过蛇类。早期蛇类化石则比较破碎,提供的信息不多,比如1.67亿年前的安氏黎明蛇。

“蛇骨”琥珀中,连续蛇骨长4.75厘米,包括了约97枚椎骨、一些肋骨和皮肤。这些椎骨十分细小,最小的单块尾椎仅约0.35毫米长。它的尺寸和形态显示了其很可能是一个刚“破壳”的蛇宝宝。

科学家将它命名为缅甸晓蛇(xiaophis myanmarensis)。“晓”字意在向发现该枚琥珀的石探记联合创始人、琥珀专家贾晓女士致敬。“除此之外,晓字与‘小’同音,既说明了它极小的体态,也暗示了这条蛇的原始。

 邢立达指出,“晓蛇”最重要的价值有三点:一是首次在琥珀中发现的新生蛇,让人们了解到古蛇的发育;二是它的骨骼类型很特别,是区别于以往所有蛇类的全新物种;三是这些标本表明古代蛇类曾在海洋边缘的森林中生活,这意味着早期蛇类的生态多样性超出以前的认知。

蛇是当今自然界最成功的食肉动物群之一,身影遍布全球。它与人类同行的历史充满了神秘、超自然的色彩,是艺术、宗教等各种想象和隐喻的灵感之源。但古生物学家目前依靠化石仅仅能拼凑起一幅“简笔画”:蛇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侏罗纪中期的安氏黎明蛇,到了晚白垩世早期(约1亿至9500万年),蛇类已有了全球性分布。

“作为一个古老的新生儿,它的结构保存了蛇骨骼个体发育的独特细节,比如它椎骨中的骨刺,可能是为了保护贯穿到尾部的动脉,同时稳定躯干。”邢立达指出,这个特征可能伴随着蛇类逐渐习得无肢行走的过程,“但这种特征在现生蛇类已经不存在了”。

有趣的是,此前人们认为陆生和水生环境中的蛇类习性是泾渭分明的。但“晓蛇”的发现表明,在陆生和水生环境中的蛇类多样性出乎科学家的意料。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假设:“缅甸晓蛇可能从水生蛇类演化而来,后来迁徙到了外来地块的岛屿陆生环境中。”
“缅甸晓蛇的发现对研究早期蛇类的全球分布性有重要研究价值。”他说。

这一研究成果是团队合作的结晶,其成员包括邢立达、迈克尔·考德威尔、陈睿、白明,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晔博士、兰德尔·尼达姆、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博物馆迈克·李教授、亚历山大·帕尔奇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史宏亮博士、石探记科学团队的王宽等学者。
有趣的是,此前人们认为陆生和水生环境中的蛇类习性是泾渭分明的。但“晓蛇”的发现表明,在陆生和水生环境中的蛇类多样性出乎科学家的意料。迈克尔·考德威尔教授假设:“缅甸晓蛇可能从水生蛇类演化而来,后来迁徙到了外来地块的岛屿陆生环境中。” 
 “缅甸晓蛇的发现对研究早期蛇类的全球分布性有重要研究价值。”他说。
这一研究成果是团队合作的结晶,其成员包括邢立达、迈克尔·考德威尔、陈睿、白明,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晔博士、兰德尔·尼达姆、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博物馆迈克·李教授、亚历山大·帕尔奇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史宏亮博士、石探记科学团队的王宽等学者。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