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忆用“补偿心理“教养孩子,是最失败的家庭教育,可绝大多数父母都在无意间这样做......-莉琳心理

林志忆用“补偿心理“教养孩子,是最失败的家庭教育,可绝大多数父母都在无意间这样做......-莉琳心理

林志忆
导读
“补偿心理”,咋听起来可能很多人都感到困惑,鉴于它的外延太广,我们在这里只研究父母对孩子的“补偿心理”。简单来说,就是父母越缺什么,越希望孩子能在同样的地方比其他同龄人有优越感,比如说一个从小就在贫穷家庭长大的人,当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并且家庭条件还比较不错的情况下,她会让自己的下一代免受她当年吃过的苦;又比如一个人从小励志当医生,可是囿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达成目标,那么他就更容易把自己当年的理想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小孩能继续完成他的梦想。
 下面,我们具体再来看看,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的心理补偿行为:
有的成年人小时候受到父母的忽视、拒绝、惩罚后,焦虑、悲伤、恐惧的情绪会深深印在脑海中。为人父母后,一旦发现自己在拒绝孩子,或孩子的表现类似自己的经历时就会不寒而栗,本能地终止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父母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孩子不用为错误而受到惩罚。这种矫枉过正的行为让孩子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后果感到迷惑,不利于孩子对社会规则的学习。

类似心理补偿的行为还有:因为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而放纵孩子逃学、逃避考试,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等。这使孩子回避了成长过程中应经历的痛苦,造成孩子对他人感受不敏感,社会适应困难。而且,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们天然就是一个对父母的“掠夺者”,而不思回报。
 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报考某所学校或获得某个学位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厌学,毕业后“啃老”、不工作都与此有关。
由于通过孩子进行心理补偿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的补偿心理潜藏着很多心理因素和情感上的纠葛,但这种行为本身的的确确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让我们听听专家的看法。
医师孔德荣说,怀有“补偿心理”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强迫性格或患上强迫症,导致成年后做事情犹豫不决,个别孩子还会变得极具控制欲,不利于以后与他人的正常相处和交往。彭熠也谈到,父母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而这些孩子一旦满足了父母的要求后,往往会因为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厌学,毕业后“啃老”、不愿意工作的情况大都与此有着密切联系。
同样,过分溺爱、放纵孩子,也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孔德荣说,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案例再现:
哒哒是一个活泼好动的5岁小姑娘,她整天跟着男孩子疯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跟着隔壁家的龙龙大哥一起去学跆拳道。然而,哒哒妈妈却给她报了一个芭蕾舞的兴趣班。哒哒很生气,家人也疑惑哒哒妈妈的做法,但她却振振有词地说:“女孩儿跳芭蕾舞多好啊!”
后来,哒哒的大姨解开了谜底。原来,学跳芭蕾舞是哒哒妈妈读中学时就梦寐以求的事,但因为种种现实因素没有达成,这就一直成为了她的一块“心”病。
哒哒妈妈并非一个个例,这种决策心理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在许多父母身上都可以找到类似的痕迹。这些父母早年的教养环境并不优越,甚至连吃饭、穿衣等基本的生存需要都难保证,自然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条件。他们的许多理想和愿景,即使是非常简单的需要,都难以实现。欲求不满和阻碍发展,必然导致许多人内心的自卑,其表现就是当条件改善时,人们能够获得先前匮乏的物质、情感、需要、梦想等,往往会无意识地高估自己的需要,索要过多,目的是追求一种安全感和平衡感,这就是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里包含着一种心理创伤,被抑制的需求会带来一定的心理损害,甚至影响着个人健全人格的养成。家庭内的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错位。家长早年发展不利,内心充满着要修复心理创伤的强烈愿望,这构成了他们重新回到过往和渴望变化的强烈内部动机,但时光流逝,来者不可追。而孩子的诞生和成长,带给他们新的生命体验,他们渴望复演的愿望就找到了“突破口”,将个人的愿望嫁接到子女身上,对许多家长来说,这是一种生命的重生。但这是子女的人生,而不是让家长借着子女的躯体再活一次,心理错位会扭曲家长和子女的生命轨迹。
父母的这种补偿心理会影响儿童的教养。比如哒哒的妈妈,在她看来,女儿是自我的延伸,如果女儿能够学习芭蕾舞,自己的艺术梦就可以复活,抚慰曾经以为凋零的心愿。实际上,这是一种教育强迫,忽视了被教育者的气质类型和成长需要。哒哒活泼好动,性格热情奔放,擅长动作思维,情绪起伏比较大,属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混合型气质,特别适合练习一些对抗性的体育项目,而非精细性、情感性的艺术项目。如果按照妈妈的意思,练习芭蕾舞,对哒哒来说,可能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心理桎梏,比如要优雅地抬头和转体,大大咧咧的哒哒会觉得相当麻烦。即使哒哒勉强学习,那被抑制的学习跆拳道的心愿,也会构成哒哒的心结。等到哒哒做了母亲,或许也会再次升腾起这个曾经不被人接纳的心愿,转移到她的孩子身上。
作为一个教养者,家长应该警惕自己潜意识中的心结,不要受补偿心理驱使,在子女身上复演过去的创伤经历。家长如果有严重的心理创伤,可以寻求专业人员帮助,通过再现创伤事件和体验,修复被损害的心灵。而对于教养孩子,还是应该结合孩子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类型,科学地设置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育。
父母赋予孩子生命,但这不应该成为掌控孩子一辈子命运的温柔借口,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法律无权干预,父母更无从剥夺,补偿的爱有时只是一种前行的负担和累赘,最后不止会增添父母的烦恼,还会扼杀孩子人生的最后一抹亮色。无论如何,不适当的补偿心理应当及时退出家庭教育的舞台,不要企望孩子能乖乖走你设定的路,不要让补偿心理继续蔓延到下一代。

乐山莉琳心理咨询是为社会提供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
我们拥有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精湛的咨询师团队。
涉及婚恋情感、亲子关系、个人成长(青少年、儿童心理)、职业生涯规划、各类情绪障碍及各类神经症等咨询。我们将用自己的专业、激情和爱为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