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什么意思【视频】他不到16岁便震惊诗坛,破格考入北京大学,被称为继陈寅恪、钱钟书之后第三代兼通中西之大儒,却鲜有人知-人民内刊

【视频】他不到16岁便震惊诗坛,破格考入北京大学,被称为继陈寅恪、钱钟书之后第三代兼通中西之大儒,却鲜有人知-人民内刊


来源:艺非凡
ID:efifan
或许在瞬息即逝里,
存在他生的意义。
天才吴兴华
他的一生像个传说,
但实际的他却是个传奇。

吴兴华
生于1921年的吴兴华,
在少年时即有神童之誉:
博览群书,整日手不释卷,
天天窝在身为医生,
却酷爱文史的父亲的书斋里;
四岁便无师自通地阅读《资治通鉴》。
1937年未满16岁的吴兴华,
发表了震惊诗坛的长诗《森林的沉默》,
因为其过人的天赋,
同年被燕京(现北京)大学,
西语系破格录取。

在那里,
他的语言和文学天赋开始引人注目,
在学校里他修的是英国文学,
因为已经学得很好了,
他又加修了意大利文、法文和德文,
结果一学期下来,
四门语言都是第一名。
更神奇的是他拥有让人惊奇的听闻不忘,
一目十行的本领。
他可以一边打桥牌,一边看书,
同时和其他人谈笑风生,
而每一件事都能做得非常流畅,
令旁人啧啧称奇。

燕京大学就读时的吴兴华
有一次去图书馆,
规定每人限借三本武斗乾坤,
他想借十本未获批准。
于是他就坐在那里三个小时看完了十本书。
最神奇的还是他的记忆力。
不论是英、法、德、意哪一种语言,
只要是他看过的好诗,别人一提起,
他便能立即说出它形式上的细节、内容的好坏。

吴兴华《石头和星宿:译文集》
他的大学宿舍里常放几本旧诗选集,
如《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
他常常故意跟人打赌:
如果随手翻出一首诗,
你念一句他不能把诗题、
作者和上下句说出来的话,
他便输两毛钱,
否则对方便要用两毛钱买花生请他吃。
他从未输过,
后来人尽皆知,
没人敢再赌。
因为22岁的他,
“可以不夸口的说能把中国上下数千年的诗,
同时在脑中列出。”

吴兴华诗集手稿封面
读书时期,
吴兴华就已经将燕大、清华,
以及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文史类的藏书,
全部阅遍,
并且深深印刻在脑海中,
过目不忘。
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子查阅,
搜索引擎类的东西,
查阅资料很不方便,
因此经常有一些资深的教授学者星际矿工,
到吴兴华家里印证或者求教一些问题,
比如历史学家邓之诚或者钱钟书。
与钱锺书、吴兴华都共事过的nbsp什么意思,
英美文学研究专家巫宁坤曾说,
“吴兴华的英文可能比钱锺书好”。

吴兴华诗作《西珈》手稿
1941年底,
珍珠港事件爆发,
20岁刚毕业的吴兴华本可出国留学,
可不幸遭遇日军封锁燕京,师生解散曾婉婷,
他只有转行当翻译谋生。
因为父母早逝,
九个兄弟姐妹挤在会馆小屋里,
仅靠吴兴华的稿费度日鲁山狼。
1945年,抗战过后,
他又获得了哈佛和牛津的全额奖学金,
时任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
好几次想把他送出去留学,
可他都因家庭和患了肺结核无法成行,
可在那个生活朝不保夕的阶段,
他在给好友宋淇的书信里雷启飞,
依然若无其事讨论梅花诗。

吴兴华诗作《西珈》手稿
他的英籍导师谢迪克教授在48年后追忆说:
“吴兴华是我在燕京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高的,
足以和我在康乃尔大学教过的学生、
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
(耶鲁大学教授,英语文学批评巨擘) 相匹敌”。
1947年,
谢迪克引荐吴兴华赴美留学,
由他承担路费李洛伊,
可是吴兴华却因肺病无法成行,
那个时候,
他总想着”也许还有机会“
可是天妒英才,
他再也没有等到那个机会。

作为长子的吴兴华(后排中立者)与家人
但从未出国留过学的他,
26岁便被燕京大学破格提拔为英语系副教授,
31岁成为北大西语系英语教研室主任,
33岁成为西语系副系主任,
在这当时也是少有的。

那个时候,
吴兴华诚惶诚恐,
因为作为科研室主任,
领导的都是钱锺书、
朱光潜这些老教授啊。
但所幸老教授们对他很好,
倒是一些师范大学上来的年轻人为难他,
所以那时候的工作很难做,
可是就算杂务缠身,
他仍在深夜抽空翻译,
完成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
这也是至今唯一的诗体中译本。

吴兴华与谢蔚英
因为博学多才,
校园里仰慕他才华的女学生非常多,
可思想接近西方的吴兴华,
却爱上了“孩子脾气很重,奇装异服”、
当时是“燕京校花”的谢蔚英。
而且当时追求谢蔚英的男生更多,
自幼丧父的谢蔚英却选择了谈笑风生,
喜欢给他唱歌讲故事,
甚至愿意为她改变生活习惯的吴兴华,
就这样,1952年一对才子佳人的诞生了,
婚后,他依旧待她如父,如兄,如师,如友。

吴兴华一家
结婚后,他们有了两个女儿,
拥有超常记忆力的吴兴华,
常常和女儿做的一个游戏是:
一边看书,一边听女儿朗诵,
然后轻松把女儿刚刚读过的东西,
一字不差的复述下来。

吴兴华一家
作为诗人、学者、翻译家,
因为他精通英、法、德文,熟悉拉丁、
意大利、西班牙文等多种语言,
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也浸淫极深,
他在三个领域齐头并进,
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吴兴华译《黎尔克诗选》(1944)
作为诗人,
他在16岁即轰动诗坛。
他的诗在现实主义,
和现代主义之外另辟蹊径,
融合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
汉语言文字的特质和西洋诗歌的形式,
在实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转化方面,
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
经由宋淇将吴兴华的诗带到了香港,台湾,
从而引起了巨大反响,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评价吴兴华,
“其学力、眼力之高,
想四十年代诗人无人可及”。
 

吴兴华同窗好友宋淇,燕京大学毕业照片
 
作为翻译家,
他翻译从来不借助词典逃出青龙山,
因为他对历史很精通,
前前后后的时代人物记得一清二楚,
他是第一位把《尤利西斯》,
引进到中国来的人,
他翻译的《神曲》
和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四世》,
被翻译界推崇为“神品”。

吴兴华参与翻译的著作
作为学者,
他写下了大量诗歌理论,
并翻译了大量文艺理论臧鸿飞,
他有一篇学期论文,
题目是《评论现代诗选各选本之得失》,冯天魁
为了滴水不漏,
他遍读了清华、北京国立图书馆
和宋淇所藏的各种选本,
然后在论文中逐一论列,
内容竟超过讲师所知。

 
夏志清先生曾有言,
20世纪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就学养而论,
有三位代表人物,
第一代是陈寅恪,
第二代是钱锺书,
第三代就是吴兴华。
 著名学着王世襄说:
“如果吴兴华活着,
他会是一个钱钟书式的人物。
可惜1957年赵艺涵,
吴兴华因为在“大鸣大放”运动中,
提出“苏联专家的英文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中国”
而被打成右派。
1966年,
他在文革中被划入“劳改队”,
常年身体虚弱的吴兴华,
在巨大精神压力下寝食难安,
终于44岁英年早逝,
由于岁月的湮没,
他的大部分文稿散佚不知所之。

吴兴华默默便于大跃进时代的《英语常用词用法词典》
更可悲的是,
即使在运动期间,
这位天才一边积极劳改花丛丽影,写检查,
一边“又自己找材料学会了拉丁语、希腊语……”
他曾对妻子说:
40岁前是他苦读的准备阶段,
40岁后他有不少雄心壮志要一一完成,
他曾想编一部巨型的中国诗文选集,
最终,所有计划都止步于颠沛的命运。

1987年,谢蔚英(中)赴美探望两个女儿吴同(左)和吴双(右)
幸运的是,
他的两个女儿继承了他的天赋,
在那个动荡年代,却不放弃。
通过自学,
凭借优异成绩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替他完成了了终身未能完成的憾事,
现分别任职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书和美国交通局。

88岁谢蔚英深情朗诵丈夫生前的诗歌
而今在家人及业界同仁的推动下,
88岁的谢蔚英等了半个世纪,
终于在丈夫逝世50年后,
将吴兴华的遗稿五卷本《吴兴华全集》的出版,
她说:即使88岁,
我也记得你给我那束朝霞的玫瑰。
他的一生就像流星,
转瞬即逝,
却光彩夺目。
就如他的诗歌所说,
在瞬息即逝里,
存在他生的意义。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